李海钦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扛起肩上千钧重担,聚焦重点、精准帮扶,推出政策组合拳,才能使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安置小区景宁小区。2017年和2018年,来自简嘎、革利、募役、扁担山等14个乡镇的1150个搬迁户,告别世居故土来到“第二故乡”。
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阵地。景宁小区围绕打造聚心、稳心、舒心、安心、开心等“五心社区”的建设思路,打造银城趣事产业一条街,配套建设幼儿园与小学。搬迁群众楼上带孩子、楼下挣票子,随迁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良好的教育。4000多名搬迁群众,挪“穷窝窝”,开启新生活。
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建好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因病因灾致生活困难群众等开展精准帮扶,以问题整改为抓手推动工作提升。
紧盯重点、精准施策,是抓工作的重要方法。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攻克,既能收获解决具体问题的成果,也能通过解决制约整体的“短板”问题,推动工作实现质的提升。精准帮扶,可以把宝贵的资源、时间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不断提升工作的质效。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对脱贫人口进行监测和帮扶,实施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去年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万元的人口,已经基本实现动态清零。600万群众在外稳岗就业;县域经济、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壮大,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有奔头;全省近千个易地搬迁社区,1300多个就业帮扶车间,托举12万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梦。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贵州技工”“黔菜师傅”等职业技能培训,农村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更多的农民有一技之长,依靠自己的努力,持续过上了好日子。
5年过渡期,时间已过半。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处于提质增效的攻坚期,脱贫地区县域经济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期,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这样的语境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次作风的较量。
贵州曾经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人口和搬迁人口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依然艰巨。帮扶产业如何提质增效,脱贫群众怎样更好稳岗就业,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如何深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扛起肩上千钧重担,聚焦重点、精准帮扶,推出政策组合拳,才能使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
写好产业文章。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保持与帮扶单位的动态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努力把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硬支撑”。
写好就业文章。务工,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对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适时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摸底,并针对性开展职业能力培训,提前对接用工信息、掌握用工需求;挖掘培育务工群众里的“带头人”,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通过一人进步带动一片人发展。
时间的刻度,记录了人民生活历史性改善的生动画面,镌刻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铿锵足迹。“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着眼未来,紧盯重点、精准帮扶,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好思想观念衔接机制、工作制度衔接机制、政策配套衔接机制、富民产业衔接机制、监测预警衔接机制等,必能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