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
站在贵定县贵平高速T9标段摆龙河大桥下抬头望,一个“水循环系统”正紧张施工。
工人忙着将桥梁箱梁喷淋水管、桥面排水管与三级沉淀池进行“连接”,实现桥面与三级沉淀池之间的水循环和零排放。通车后,三级沉淀池将转化为永久的桥面排水沉淀系统,达到“永临结合”的工程效益。
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工程造价30多万元,还能避免对摆龙河生态的破坏,降低通车后对摆龙河湿地公园的影响。
摆龙河大桥位于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属于贵平高速项目建设途经的生态敏感区。贵平项目起于乌当羊昌,终于黔桂省界云阳关,顺接在建天峨至北海高速公路,全线长约174公里,先后穿越平塘地质公园、平塘国家湿地公园、贵定洛北河风景区、贵定摆龙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处环境敏感点。
为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贵平项目引进了“环水保管家”进行施工全过程保姆式管理。贵平高速控制性工程拉密河特大桥是目前我国在建高速公路中最宽的不对称钢管拱桥,桥面跨越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拉密河。不对称钢管拱桥是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结合环境保护要求精心设计的结果,这样可以减少开挖面积约2500平方米、体积33000立方米,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同时,建设中采用冷开挖加控制爆破,避免了直接爆破产生的河水污染。
通过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和最强力度恢复,实现“生态为重,建秀美贵平”是贵平项目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要求各项目合同段制定专门的环水保管理制度或方案,临时建筑的排污排水等方案要经过贵平公司和‘环水保管家’的评估,一致同意后才能实施。”贵平公司副总经理陶俊介绍,此外,贵平项目还引进了不少新设备、新技术,在排污处理、泥沙分离等方面尽可能地减少生态影响。
生态就是经济,让高速公路“生长”在青山绿水间。在贵平高速T10标段蚂蝗井大桥下,覆土绿化正在进行;K11980-K12240段路基边坡绿化采用的自动喷淋系统效果渐显;T18标段路基成型后逐级绿化的边坡已经青草悠悠……
“我们按照一边坡一方案、一洞门一方案思路,充分考虑项目建设与沿线生态、景观、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精细优化设计,建设路景融合高速。”陶俊说,希望未来从贵平高速进入贵州的游客,能一路赏绿,感受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带来的愉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