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摄影报道
编者按: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了“在弘扬生态文化上出新绩”的明确目标,强调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月,省生态环境厅、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山河贵墨”生态文学采风活动走进黔贵绿美大地,从十里河滩到十二背后,20余名省内外作家和生态文学爱好者,用一场生态与文学的“碰撞”,在白纸黑墨间书尽贵州生态美,以文化力量助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清澈如镜的溪水、满是花圃农田的河岸、面朝田园背依山脉的村落……贵阳市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既是城市的“后花园”,也是动植物的“游乐园”。
6月12日,“山河贵墨”生态文学采风团首站走进花溪十里河滩,眼前的青山碧水让从湖南远道而来的作家李延林颇为感叹。
“一路都是花香,秀峰环抱、鱼游碧水,这里就是‘只此青绿’的真实写照。”李延林说。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贵州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是全国罕见的城市湿地。
采风活动中,作家与生态文学爱好者们以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去感知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脉动,用文字的力量去传递环保的理念和生态的情怀。
6月13日,采风团来到绥阳县十二背后旅游区,这里有着横跨七亿年时光的中国最长溶洞,峡谷绵延,天坑幽深,地缝神秘,温泉滋润,是喀斯特地貌的经典呈现,汇聚了洞、林、山、水密布齐全的生态组合。
近年来,国际诗歌节、溶洞诗会、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等活动相继在十二背后举办,在展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的同时,也为生态文学的创作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平台。
千姿百态的溶洞奇观,神秘怪异的泉水奇观,古朴有韵的人文奇观……采风团穿越洞穴,感受十二背后的幽深神秘与神奇瑰丽。
“洞穴里全是石头,石头中竟然会有一棵小小的植物冒出了芽,这种大自然的生命力量让我尤为震撼。”贵州六盘水作家李海培说,他在农村长大,生态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因素,一篇好的乡愁文章必然要融入生态元素,这样才有乡愁之韵味。
采风活动期间,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作家协会为十里河滩、十二背后两地授牌“贵州省新时代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为作家及生态文学爱好者建立亲近自然、写作交流的分享平台。
“选择这两地作为采风创作基地,是因为其有着很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融合了非常美丽的自然风光。生态文学是省生态环境厅从去年开始着手的一个全新工作,弘扬生态文化需要众多作家学者的力量。”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负责人梁隽说,通过作家们优美的笔触,抒发对家乡或所见的山河的热爱,才能营造出公众所期待向往的生态文学创作氛围。
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宏表示:“希望作家及生态文学爱好者们能够充分利用采风创作基地,走进贵州的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写出一批有温度、有思想、有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生态文学的成果,以文学的形式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态之美。”
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我国生态文学领域第一个指导性文件,为生态文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同年8月,贵州成立全省首家新时代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雷公山新时代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全力推动生态文学的创作、研究与传播,以文化力量助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察专员王英贤说,希望创作基地能发挥重要作用,把各地优秀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生动故事、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文学的方式传播出去,进一步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