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光莉
5月下旬,走进岑巩县思旸镇岑峰村半坡村民组,四周群山连亘,山上、田间、路边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郁郁葱葱,茶叶在清晨毛毛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鲜嫩欲滴。
岑峰村位于思旸镇西面,山高林密、气候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着丰富的野生茶资源。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野生茶树,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56岁的刘政平就是将野生茶变身“黄金叶”的产业带头人之一。作为岑峰村半坡刘政平野生茶厂负责人,他看准野生茶的商机后,多次到外地学习茶叶生产技术,已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还注册了“岑峰政平”商标。
“以前我种过田,在外地打过工,有一年返乡时看到家乡成片成片的野生茶,有了发展茶产业的想法。”刘政平说,2015年,他返乡开始发展茶产业,种植了38亩福鼎大白茶,还创办了茶叶加工厂。
刘政平介绍,由于野生茶树生长的环境自然多变,因此野生茶叶通常具有更为丰富的花香、果香等个性化风味,其所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相对更为多样化,并且野生茶叶片相较于种植茶叶片更厚,具有更耐泡的特点。
依托野生茶和38亩福鼎大白茶,岑峰村半坡刘政平野生茶厂每年可产干茶近2吨。今年3月以来,茶厂已采鲜叶5吨左右,制干茶1.5吨,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
依托茶产业的发展,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就业门路,享受着青山绿水释放的生态红利。
清晨,天刚蒙蒙亮,岑峰村的山上缭绕着些许薄雾。一大早,村民们戴上遮阳帽、穿上雨靴、系上围裙、背着小茶篓上山采茶。“我和老伴一起采茶,每天能采30多斤,一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做不了什么重体力活,在家附近能有这样的活干,很满意。”岑峰村半坡村民组村民赵昌友说。
据了解,岑巩县有着优越的种茶自然气候条件,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茶区。目前,岑巩县茶园面积有3.76万亩,投产茶园面积3.3万余亩。近年来,该县积极推进“高山生态茶园示范县”创建,通过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奖励,大力引导茶企及茶农开展标准化种植,茶园病虫害管理全面推行绿色防控技术。
目前,岑巩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红茶与白茶为辅,茶叶年产量达1000余吨,年产值1亿元以上,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270亩,雨林联盟认证面积950亩,涉茶农户3700余户,提供相对固定工作岗位11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
在吴家庵有机茶园,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的村民采收着鲜翠的福鼎大白茶。
这个有机茶园采用人采和机采两种方式,目前,夏茶采收以机采为主。机采的村民提着采茶机,另一名村民在后方提着收纳袋,两人默契配合,缓步前进,茶叶快速利落地收割装袋。中午,村民将采收的茶叶打包好后,运送到贵州黔凝香茶业有限公司。这些茶叶经加工后将走出国门,销往欧洲市场。
下午2点,贵州黔凝香茶业有限公司厂房里机器轰鸣,四处弥漫着茶叶的清香。新鲜采摘的茶叶经杀青、揉捻、烘干走水、炒干、色选、提香等步骤,最快4小时后,就制成了沁人心脾的成品干茶。
“公司现建有茶园5950亩,投产5600亩,其中欧标有机茶园950亩,全部按绿色生态技术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建有茶叶加工厂2个,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有茶叶初、精制加工设备30余台套,4条加工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徐廷勇说,“目前春茶已全部采完,制成的15万斤干茶已全部运送到外贸公司,出口至欧盟市场。当前正在采摘夏茶,今年预计可产干茶约80万斤,产值达700多万元。”
据介绍,天马镇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引导该公司加大茶园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成功打造“黔凝香”绿茶品牌。
为不断创新茶产业发展思路,天马镇通过能人带头,整合当地茶叶产业资源,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同时,重点打造了白岩坪、细山、杜麻、苗落茶叶产业带,扩大茶叶基地规模。
“去年底,天马镇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为公司提供了价值100万元的生产加工设备。公司目前已具备出口资质,正在寻找固定客源,打通自主出口销售渠道。”徐廷勇说。
据介绍,岑巩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乡村外贸”首批试点县为契机,大力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顺应农特产品的发展趋势和资源优势,该县将绿茶、思州柚、果干、油茶等农特产品推向海外市场。202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493万美元,进出口总量位列黔东南州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