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道真将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舞龙头,“链”动产业群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杰 通讯员 隆州军

夏日,微风习习,绿意欲滴。

行进在黔北道真,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座黑色大棚连绵不绝。大棚内,一个个菌棒整齐排列在铁架上,一朵朵香菇争相探出“小脑袋”,微风吹过散发出一阵清香。

早上7点,道真自治县阳溪镇阳溪社区青杠湾组村民贺明芳吃过早饭,走进食用菌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贺明芳是阳溪社区青杠湾村民组蘑菇农庄的技术负责人,主要工作是管理维护大棚,为菇农提供技术指导。

走进菌棚,幽幽的菌香扑鼻而来,十来名工人穿行其间,有说有笑,一边采菇一边搬运。贺明芳介绍,棚内食用菌从上棒到采菇约一周时间,最近几天,每天采摘香菇近1300公斤,一级菇占了85%以上。目前阳溪社区共建食用菌大棚90个,常年投放菌棒140万棒,年产值达680万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增收。

出菇周期缩短,品质却不断提高,得益于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科创中心的自主研发技术。

走进位于玉溪镇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只见各个生产车间一派忙碌。一辆“贵A”牌照的大货车停在公司门口,包装好的300多筐鲜香菇即将发往贵阳,走进各大农贸市场。

该公司工作人员魏远琴拿着的出货清单上,记录了当天上午出货的数量。她告诉记者,香菇是新鲜农产品,储存时间短,路上耽搁不得。“这段时间是旺季,每天要出货7000多筐。”

不远处的菌棒生产车间,工人陈友芳和工友正在忙着菌棒组装,一棒棒圆筒形的菌棒从眼前的传动带上快速通过后,迅速下线装筐。陈友芳是本地人,每天早晨7点半走进工厂,下午5点半下班,按计件算薪酬,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在公司各生产车间,每天有260多名工人在工作。

这条产业链的下游是食用菌菌棒培养室。明亮的灯光下,室内凉意十足,重重叠叠的菌棒码成山。公司技术负责人李进生告诉记者,这些菌棒进行恒温培养,目前储存的菌棒可满足全县菇农上棒。

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扎根道真,兴建厂房,配套建起了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科技研发中心,专业化从事菌种引进、培育、筛选、制种、推广。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使道真食用菌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短到长、从低到高、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七个转变”。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公司在全县各乡(镇)引导建园区,园区下建农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上连企业、下带菇农的产、供、销合作模式,并在四川、云南、海南、重庆、上海等22个省(市)设立销售网点,开通销售专线,架起道真食用菌销售的“高速路”,实现政府、企业、菇农“三满意”。

如今的道真,处处菇香飘,一个个食用菌园区掩映山间、一座座标准化大棚鳞次栉比、一朵朵鲜嫩的菌菇如花绽放,撑起一把把助农增收的“致富伞”。

近年来,道真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瞄准“西南第一、全国前列”目标,通过龙头引领,聚力打造“西南菌都·道真菌菇”产业名片。

目前,该县已建成食用菌科创中心1个、制棒中心1个、工厂化生产集聚中心3个、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区10个、蘑菇农庄43个、标准大棚2316个,组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5家,培育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各1家。2023年,全县完成投放食用菌1.8亿棒,实现产值5.5亿元;带动6000余户农户持续增收,带动1.2万人稳定就业。

一朵菇不仅“链”起一个产业群,更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 2024-06-20 道真将食用菌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7985.html 1 舞龙头,“链”动产业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