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煊 张江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才能更好担负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的文化使命。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曾灿烂辉煌、熠熠生辉,也曾饱经风雨、历经磨难,但绵延至今不曾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始终以创新为支撑,坚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文明之树愈发根深叶茂,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统一性源自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又蕴藏于实践传承中;中华文明以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胸怀,在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和平,中华文明也不曾有过侵略、欺负他国的记录,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既是对二者进行概念的界定,也是对二者内在关系的确切表述。前者侧重于创造和转化,而后者则侧重于创新和发展,二者联系紧密,需整体推进。从横向来看,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之中,属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文化建设;从纵向来看,二者体现出先行后续的内在关系。一般而言,改造和转化是“先行”,在“先行”基础上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完善则是“后续”,创造性转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则增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大地,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深深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既散发马克思主义光芒,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大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愈发充满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益凸显生机。坚持党的领导,既是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党的领航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驾护航;发挥凝心聚力作用,拓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拓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路径。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一是提炼文化精髓,展示文化魅力。提炼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真正符合时代需求、人民需要的文化精华萃取出来,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活力的过程。展示就是要突出特色、彰显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呈现出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提炼、科学分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不断彰显,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助力。二是赋能传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赋能就是要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可以是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也可以通过新技术、新手段,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面对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和手段,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现代表达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三是深化交流互鉴,增强文化影响力。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既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又需要从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不断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好、展示好,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影响力,繁荣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