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欣欣 龙永 班浪 通讯员 聂麟 摄影报道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有个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造梦人,正是名誉院长李桂莲。
“平红,前两天院里开展的‘2023年重大科技成果发布会’,成果丰硕。你要带着团队继续努力!”
6月7日,不到9点,82岁的李桂莲拨通了爱徒孟平红的电话。
2022年因身体原因彻底退休,李桂莲仍时常对已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的孟平红叮咛。
时间的指针拨回1979年。
彼时,37岁的李桂莲带着自己选育的“希望一号”番茄种子,在罗甸试验早熟蔬菜。看中不同海拔的气候差异,李桂莲带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实施冬春喜温早果菜、夏秋喜凉蔬菜、秋冬喜温果菜错季栽培研究、示范、推广,让蔬菜错峰上市,填补市场空白。
“我们要用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圆农民的增收梦。”李老师的话,鼓舞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科研团队。
2018年,42岁的孟平红结束法国访问学者和博士学习,回到工作16年的单位之前,特意到李老师家中拜访。
“让农民通过种植蔬菜增收致富,是我们共同的期待!”与李老师一拍即合,回到单位后,孟平红一头扎进错季蔬菜栽培研究中。
随即,孟平红发现,3月至5月由于喜温蔬菜未大量上市,全国市场存在蔬菜淡季。利用全省海拔差,错峰发展喜凉蔬菜,大有可为。
然而,春夏时节喜凉蔬菜生产难度较大,播种期若错过5天,蔬菜可能提前抽薹开花,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找到良种良法,至关重要。
2015年起,李桂莲和孟平红等人陆续引进国内外喜凉蔬菜品种123个,在全省进行生态适应性鉴定和引种试验,筛选出46个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
找对品种,便在罗甸县边阳镇试验。那年,农民种出的春大白菜,卖到2元多一斤,价格远高于正季蔬菜。
次年1月,省重点科技项目“贵州喜凉蔬菜春夏错季栽培技术示范及推广应用”立项,由孟平红主持,李桂莲指导。
项目期间,在8个县(市、区)核心示范区示范种植春夏喜凉蔬菜39783亩,带动约9万农民增收。
至此,李桂莲带领贵州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完成贵州错季蔬菜“四部曲”。如今,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仍在编织。
针对贵州耕地少、农民收入低问题,在李老师指导下,孟平红主持“贵州省特色作物科特派‘万元田’科技示范工程”,使农民种菜年产值达1万元左右。
孟平红带领团队率先在全省开展蔬菜一年多茬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与推广,并为不同生态区总结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100余套,实现蔬菜种植年亩产值分类达3、2、1万元。
打季节差,时间成了金钱。每次送技下乡,孟平红总听到村民说,“这季蔬菜又被外省客商订完了,价钱很好!”
2017年,蔬菜“321”高效种植模式,被列为省政府《贵州省发展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核心技术,其间,累计示范推广种植990万亩,惠及农民约87万人次。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面对我省蔬菜育苗产业发展滞后问题,孟平红带领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邓英及团队,开展蔬菜种子种苗研究。
“我们研发的黄瓜嫁接苗,今年4月至今,关岭育苗中心这一示范点已售出100万株。”邓英说。
“每代追梦人不断接力,定能让贵州蔬菜‘四季高产梦’在黔贵大地绽放。”孟平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