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近日,贞丰古城一座百年历史建筑里“有影·影像主题空间”放映的露天电影,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份纯粹的欢乐。
该影像主题空间由当地社区居民历时3个月众筹共建,它与贞丰古城内两湖会馆升级改造而成的“古城·珉谷艺术空间”,交织成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人文景致,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添一景。
历史建筑是文脉赓续的重要载体,在时空递进中储存着人类记忆。1月,贞丰县、普定县、思南县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便是其重要承载。而遍布全省的1655处历史建筑,如同满天星斗点缀着贵州的历史时空。
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地段,以及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机整体。作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一分子,历史建筑凸显出地域人文风貌的基本底色,如贵阳市文昌阁街区、遵义市高桥街区、毕节市织金新华路街区、黔东南州镇远府城街区、黔西南州贞丰老城街区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贵州省历史建筑确定和历史文化街区核定公布工作方案》《贵州省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方案》《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省级评估验收工作方案》等文件,扎实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认定、保护和利用。遵义、铜仁等出台地方性保护法规,各市州出台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一批历史建筑数据信息被采集录入“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数据信息平台”。
目前,全省各市州有序开展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和测绘建档工作,并积极申报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试点,拟通过创新探索市场化、多业态的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形成一批保用并举、以用促保、以用促修的活化利用示范案。
铜仁市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摸排认定,以历史建筑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迎来焕彩生辉的历史机遇。伫立于黔东大地的346处历史建筑,展示着历史连接当下的生动景象。
安顺市秉承“敬畏历史、尊重传统,做好保护与传承”的宗旨,对古城进行修缮提升,儒林路、黉学坝路等片区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为古城增添了更多风采神韵,迎来一批批访客,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各种政策和举措的助推之下,贞丰古城开辟多个文化空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镇远古城正在积极推进“名·贵州镇远古城”系列文化窗口提升工程;黎平翘街深化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度;遵义汇川高桥突出主题重点保护“三线建设”文化遗产;贵阳花溪青岩创新思路拓展历史文化展示场所……披着岁月风尘的历史建筑,在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焕发生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
2022年我省出台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多层级多要素的贵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整的贵州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一个较为全面的保护体系逐渐形成,历史建筑的价值再现活态光芒。
“历史建筑可以为了适应新的功能而做改变。”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本土营造工作室负责人刘兆丰说,历史建筑改建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时,必须严格保护建筑的主体特征和它的历史风貌。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把历史建筑改造成一个咖啡屋,也可以改造成一个阅览室,或者改造成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他认为,从时空视角看,历史建筑本身就具有一个生长的过程。
作为历史文化地标,具有深刻人文记忆的贵阳市云岩区文昌阁街区和甲秀楼街区,成为现代贵阳市民的文化生活空间,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基础资源。沉醉于拍摄贵阳市井风貌的摄影师何雄周说,贵阳的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弘福寺、毛公馆、刘伯群故居等“历史宝贝”,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是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现实样本。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