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孔学堂十年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李逸依 王雄

孔学堂建成运营十年来,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搭建了平台,为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在社会上和学术界赢得较高声誉,被众多学者誉为我国文化领域独具特色的“孔学堂现象”。孔学堂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改革创新、更好服务社会?同样值得思考。

十年来,孔学堂打造了具有中国意蕴、贵州风格的文化地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中华文化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新平台,增强了贵州各族群众文化自信,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为孔学堂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孔学堂十年的生动实践证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使其成为我们昂首向前的动力源泉。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就一定能在文化发展中把握主动权,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长期以来,位于祖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儒家、佛教、道教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共生之地,这些传统文化尤其是对贵州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阳明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一起融合发展,为孔学堂的孕育、诞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改革开放为贵州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尤为强烈,“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成了各族群众最朴实的心愿表达和急切期盼。事实证明,只要我们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准确把握时代需要,坚持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把握规律,就一定能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创造新成就、展现新形象。

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孔学堂坚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贴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孔学堂坚持从生动、鲜活的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着眼群众生活和百姓日常,大胆创新设计,推出一系列形式新颖、喜闻乐见和符合群众口味的传统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文化滋养。事实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向,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聚焦构筑精神高地使命。突出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提升人民群众的人文修养、道德素养、审美涵养,努力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建构美好的精神家园贡献力量。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有力举措。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切实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上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孔学堂学术资源优势,深入挖掘、阐发各民族文化积淀和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审美情趣、历史情怀等丰富内涵,以及56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事实,努力在推进各民族文化相互涵养、融合发展、美美与共,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发挥作用。

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世界眼光,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一切先进文化互学互鉴、同生共长,逐步把孔学堂打造成为净化心灵、观照现实、在海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神文化圣殿。进一步强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意识,通过组织讲学、研讨、互访等多种形式,积极与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广泛开展儒学、中医药、武术、饮食等中华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活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 2024-06-1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7367.html 1 孔学堂十年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