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海绵体”吸水蓄水净水

虹山湖公园润城无声

西秀区融媒体中心 唐景怡 曾祥盈

经历了初夏几场大雨,西秀区虹山湖公园绿意葱茏,大量的“天上水”悄然变为“地上湖”“地下水”,实现了水的自然积存、自然净化。

作为安顺的“城市会客厅”,虹山湖公园在项目设计之初,即将良好的生态基础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整体采用“微创”介入的核心设计手法,既满足当地市民的日常休闲需求,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安顺城镇建设集团项目中心副主任何松介绍说,虹山湖在建设海绵公园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微改造。

“其中,运用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等不同方式,在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同时,把虹山湖降雨有效收集,以生态方法蓄水、净水,把有限的雨水资源留下来,最终实现蓄水补给,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何松说。

最近,在虹山湖的上游,工人们正种植水生植物菖蒲,建造雨水花园。

虹山湖调蓄公园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地形高差,合理布置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功能区域净化水质,再搭配蜿蜒辗转的骑行步道、四周环绕的特色植物、自然点缀的鹅卵石,使这块“海绵体”自然地成为公园景观一部分。

何松解释,“将区域周边雨水进行滞蓄、净化后再流入虹山湖水体,这样不仅强化周边山体的自然空间保护与修复,促进水资源涵养,也为下游城区主河道贯城河补充生态基流,有效减少了外调水的使用量,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在公园东侧,原本在夏季洪涝严重的两处低洼区,如今变成了一处标志性景观——“潮汐湖”花园。配套建设的围合景墙和水生态植被,形成了适应自然的动态景观,既美化公园景观又兼顾雨水收集调蓄的生态功能。

经常来虹山湖散步的市民黄泽林感叹道:“这边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清新。我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过来走走,放松心情。”

近年来,除虹山湖公园外,西秀区逐步完善喀斯特山地城市分级蓄排洪涝治理体系,完成水务领域内涝点和河道治理5处、背街小巷改造11条、口袋公园改造3个、老旧小区海绵化提升改造16个。

--> 2024-06-11 “海绵体”吸水蓄水净水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7272.html 1 虹山湖公园润城无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