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乡村行·看振兴]赵兴翠的“三笔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欧阳章杰

清晨,赵兴翠早早起床,戴上草帽,来到离家不远的茶园,双手不停在茶树间采撷,熟练地将茶青放入斜挎的茶篓之中。

傍晚,她会将装得满满的茶篓拿到茶叶加工厂的收购点,上秤,称重,领钱。

一个春茶季,她的荷包里增加1万余元。

50来岁的赵兴翠是土生土长的凯里市碧波镇王义村村民。

过去,找不到什么事干的她,只能守着几亩田过日子,虽然温饱不愁,但是家里存不下什么积蓄。

“村里有了产业后,我们的日子好了起来。”赵兴翠口里的产业,就是“落户”王义村的茶叶、太子参和蓝莓等产业。

近年来,凯里市把发展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较偏远的王义村开始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910亩蓝莓、280亩太子参、1250亩茶叶带动当地群众奔上了致富快车道。

面对记者采访,赵兴翠扳起指头给记者算起了她一年的收入账。

第一笔是茶叶。走俏市场的春茶,是她一年最稳定的收入,除了采摘春茶的劳务费1万多元,她自己反租倒包还种了65亩茶叶,光茶青的收入就有7000多元,加上在茶场打打零工,每年2万多元的“茶收入”不成问题。

第二笔是蓝莓。春茶采摘一结束,就进入了蓝莓收获季,她开始从茶农变成了果农,在村里的蓝莓园摘蓝莓,同样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每斤1.5元的劳务费,差不多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

第三笔是太子参。蓝莓采摘结束,挖太子参的时候又到了,她摇身一变,成为药农,开始到附近的基地挖太子参,一天100元,两个月下来轻轻松松都有4000多元的收入。

三笔账,单单清楚。依托村里的产业,赵兴翠每年都能稳稳当当拿到3万多元。

她告诉记者,好日子要好好过,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 2024-06-1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7198.html 1 [乡村行·看振兴]赵兴翠的“三笔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