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天柱县创新机制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让非遗“潮”起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林

从《五虎平西》《寒江关》《霸王别姬》到《安全出行》《婚事新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用古戏唱新事,是天柱县非遗变“潮”的探索之一。

天柱是文化大县,民间戏剧有阳戏、大戏(也称汉戏)、侗戏等三种,每一种戏,都具有各自特色,深受群众喜爱。

为了满足年轻群体需求,天柱适当对戏剧进行创新性改编,保持传统唱腔、戏服等核心要素不变,将歌词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改编,突出乡村振兴、文明新风等内容。

天柱还创新戏剧传播方式,邀请县自媒体协会对演员就网络直播、视频剪辑等技术进行培训,让演员掌握新媒体传播技巧,对排练过程、脸谱描绘、戏服穿搭等技术要领进行录播,制作成学习视频作为网上教学内容。

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支持下,天柱在演出现场开设直播,实现戏剧线下、线上同步展示,改变以往戏剧口传心授的传播模式。如今,《苗侗儿女幸福长》《弯道取直谋振兴》《发展产业是根基》等戏剧,在各村各寨演出的同时也在网络上刊播,浏览量达20多万人次,传统戏剧搭乘现代网络技术焕发新生机。

非遗不断“潮”起来背后,是天柱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着重在保护、传承上下功夫,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不懈努力。

为保护好当地非遗,天柱成立了文艺演出企业,对三种戏剧进行规范管理,统一向外承接订单,实现市场化运营,提高演员经济收入,激发保护内生动力。县文旅局联合县非遗中心、县民宗局组成调研小组,将三种戏剧的历史发展沿革、剧团生存状况、现存传承人情况纳入调研重点,对戏剧集中的渡马、坌处等乡镇散落剧目、历年演出场景图片、道具等进行收集,利用扫描技术制成电子档案。截至目前,引进非遗项目资金500余万元,收集戏剧优秀曲目302首、建立基本信息档案89个。

在非遗传承上,天柱制定相关办法积极开展传承人认定工作。如用好学校社会传承机制,以渡马小学为中心,逐步辐射到各中小学。成立16个少年宫,开设戏剧、民间武术等12个活动课程,每周二、四最后两节课专门用于排练戏剧,聘请戏剧师傅指导学生认识脸谱、识别道具、练习唱腔、演练步法等,学生依据爱好选择角色,定时参加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的练习。

同时,组织对戏剧有兴趣的教师参与,共同开展传承戏剧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编写戏剧校本课程教材,举行戏剧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原创作品竞赛。完善家族传承机制,戏剧“老戏骨”从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中挑选合适人选进行传承,并同步纳入传承人认定范畴。截至目前,认定戏剧非遗传承人13人,培养学员600余人,为戏剧发展传承注入强大动力。

--> 2024-06-07 天柱县创新机制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7065.html 1 让非遗“潮”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