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翠 粟超
遵义市红花岗区水务局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一体化治理,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农村饮水安全持续巩固提升,河湖长制全面推进,水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交出了一份水利民生的亮丽答卷。
兴修水利 夯基惠民
车辆沿着金鼎山镇黄钟村的蜿蜒公路向上行驶,远远就能看见一座高耸的大坝屹立在崇山峻岭间——新华大沟水库。
新华大沟水库是贵州省及西南五省重要骨干水源工程,水库供水范围涉及金鼎山镇黄钟村、莲池村、后庄村、银江村、牛蹄社区等区域,有效解决了5000多亩农田灌溉和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水库附近,金鼎山镇莲池·新天地景区依托水库管网引来活水后,景区以莲池村良好的山水田园风光、生态果蔬种植为基础进行打造,形成了一个集“山地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业体验观光园,吸引许多游客而来,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近年来,红花岗区水务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规划建设、水资源利用、治理、管理等各方面,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完善各类水利工程管理建设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整治提升,提高水库防洪抗灾、农业灌溉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源源活水。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红花岗区累计完成投资9.23亿元,建成新华大沟水库1座,维修养护水库16座,除险加固1座,水资源保护工程4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79个,实施涝区治理工程8个,涝区治理3.26千米。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88份,督促建设单位自行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106991.05万元,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497.35万元。投资770万元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工程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9公平千米。
涓涓清流 幸福乡村
在忠庄街道勤乐村黎明组彭发媛的家中,她轻轻地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以前自来水压力不稳,断断续续的,现在的水干净又卫生,煮饭、洗菜用起来放心。”彭发媛说。
“红花岗区现有农村供水工程161处,设计供水能力合计为每天26985立方米,年实际供水量472.61万立方米,农村人口已实现供水工程全覆盖。”红花岗区水务局建设管理与监督股陈波说。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红花岗区水务局把农村集中供水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不断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围绕抗旱保供水、供水保障工程规模化及标准化建设、供水水质提标、供水规范化管理等开展供水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农村供水水源地保护,让群众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
自2014年以来,红花岗区完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17亿元,解决5.3万余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17.75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规模化率67.86%,水质达标率100%。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保障。红花岗区积极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多年完成投资1.15亿元建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7批、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工程8个,有效解决灌溉面积3.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一系列水源不足、渠系损毁、设施老化及无序灌溉等制约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的问题得到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得到有效打通。
干净河湖 滋润民生
一大早,红花岗区环卫处河道所河道保洁员唐志敏来到湘江河畔,开始了一天的巡河工作,从万福桥到红军山的河堤,唐志敏已经走了15年。
湘江是流经遵义中心城区进入乌江的一级支流,是遵义人的母亲河,曾经因为城市的发展而受到污染。
红花岗区把河湖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加强管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治理体系将河长制向纵深推进,设置三级河长94名,责任单位12家,实现了全区22条河流、16座水库河(湖)长制全覆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红花岗区还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十年先后投入30余亿元实施湘江干支流治理项目40余个,基本消除虾子河黑臭水体,新建、维修改造污水管道246千米,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8万吨/天。近三年来红花岗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6万吨/天,覆盖人口约47万人。治理9条河道,治理长度60.92千米,湘江干支流减少清水入网量约4万吨/天,大大降低了湘江干支流下游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湘江干支流的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漫步湘江河畔,绿树成荫,缓缓流淌的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格外清澈动人,一幅“岸绿水清、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