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王瑶
编者按:
6月5日,在全国第10个六五环境日之际,贵州首次启动的生态环境季系列主题活动,时间长、地域广、规模大、决心坚,十分罕见。6月3日,我省发布的《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全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本报推出六五环境日特别报道,对贵州省生态环境季系列主题活动和《公报》进行亮点解读,讲述建设美丽贵州,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的故事。
6月5日,2024年贵州省生态环境季系列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正式启动。
今年,贵州首次提出打造生态环境季,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旨,将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串联起来,从6月1日起至8月31日,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创造力的主题宣传活动,让更多市民朋友参与生态保护、加入绿色行动中。
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与对外合作处负责人梁隽表示:“6月到8月正值贵阳盛夏时节,气候凉爽宜人,非常适宜公众参加各类户外活动,我们将和贵阳以外的其他市州进行联动,希望能吸引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到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中来。”
据介绍,贵州生态环境季期间,将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开展环保风尚音乐会;邀请环保领域的业内专家学者到中小学开展环保课堂活动;在贵阳生态科普馆开展“非遗之美 环保之责”主题活动;以“生态环境”为主题开展高校环保辩论大赛;广大市民还可参加打卡系列活动,通过线下打卡拍照,线上上传照片、点赞等方式,领取精美的生态文创宣传品……
启动仪式上,为首届“山河贵墨”贵州生态文学创作大赛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举行了颁奖仪式,并对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进行了授牌。据了解,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学堂是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公园内的观山湖区生态文明展览馆,利用场外一个下沉式的空间设置了自然学堂,让市民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深度互动参与,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当天,在省图书馆内还举办了贵州生态文学作品展及观山湖区生态季活动展览。公众互动区内,大量市民热情参与极具趣味性的垃圾分类沙包投掷游戏和环保知识问答等活动;宣传台区域内各类环境保护相关科普知识手册也吸引不少市民免费领取阅读。
6月3日,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发布了《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全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
过去一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6%;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23个出境断面全部达到优良,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得益于优良的生态环境,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2023年贵州绿色经济占比达46%,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美好的生态环境来之不易。省生态环境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傅涛在启动仪式上号召,美好生态环境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让大家一同携起手来,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护绿水青山,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关键词:空气
天蓝地绿“气质”优
“多亏2023年中央给的318万元防治资金,为我们节约了30%的‘煤改气’改造成本,现在走在厂区再也闻不到刺鼻的怪味了。”贵州红枫湖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旋说。
2023年,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积极指导和申报,为该公司争取到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318万元的重点支持。10月,公司新建窑炉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生产运行平稳。
改造前,该公司使用原二段式煤气发生炉,将原煤作为燃料为耐火砖生产线供能,燃烧中产生大量粉煤灰,空气中尽是二氧化硫等物质散发的刺鼻气味,不仅环境污染大,且安全性低。
经过“煤改气”,新建窑炉运行后,每条生产线可节约6名生产工人,项目区域内总颗粒物年减排21.94吨,二氧化硫减排14.88吨,实现了公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023年以来,贵州扎实推进年度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强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控、强化预报预警和污染分析、逐步健全以法规为依据的管理体系、加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等举措,累计实施8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对第一批10家水泥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167个涉挥发性有机物问题整改,对17家企业实施综合治理。
2023年,贵州省88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7%,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6%,全省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如今,走进贵州城市或乡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尽享“天蓝地绿”带来的无限畅快。
关键词:土壤
打好净土保卫战
6月,清澈的以勒河两岸翠柳依依,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的大桥村蔬菜基地里,农户正精心打理自家的蔬菜,等待六盘水物流园的蔬菜经纪人上门收购。
这条美丽的以勒河发源于乌蒙山脊的毕节市赫章县,属乌江上游三岔河流域其中的一段,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位。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大桥村部分村民土法炼锌,造成了村里耕地的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超标。
近年来,以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为契机,六盘水市钟山区将此区域定为历史土法炼锌污染区并实施了土壤改良工程。
项目从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提升基础地力等方面入手,通过测土配方,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施用硅肥、硼肥及营养调理剂等,调节土壤金属含量,并在每年春耕时节,加强机械深翻耕作,通过在耕作层以下增施秸秆生物质炭和腐殖酸材料,增加有效土壤厚度,提高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通过几年的土壤改良,大桥村蔬菜基地土壤性能得到稳步提升,目前该基地年均总产量从0.8万吨逐年提高到1.5万吨。
大桥村土壤通过绿色低碳修复技术提高产量、保证农业食品安全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的重要性。
根据2023年贵州开展的359个土壤监测点位评价结果,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关键词:水
江清景美水安澜
6月,芙蓉江一江碧水如明镜,在“碧波绿”的衬托下,岸边的“志愿红”格外耀眼。
红马甲、长夹钳、垃圾袋、便携小音箱,这便是“遵义战士”芙蓉江镇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巡河时的常用装备。“队里的志愿者几乎都是退役军人,巡河时我们就喜欢听军歌、跟着唱军歌,很有干劲。”志愿者冯友强说。
该志愿服务队组建于2021年,共有7支队伍78人,其中退役军人56人,主要开展定期巡河,实地查看河道蓄水、河流水质进行垃圾清理等。
6月4日,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联合发布《关于2024年度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初评结果公示》,遵义市芙蓉江成功入围。
长期以来,贵州持续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135座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覆盖全省9个市(州)59个区(县),科学、精准、创新、高效推进碧水保卫战。
《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3年,我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114条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今年一季度,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我省黔东南州、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铜仁市5地成功跻身全国前30名。
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生态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整治……如今,镶嵌在贵州大地上的江河湖泊实现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由“美”变“富”的持续蝶变。
关键词:产业
绿色发展赋新能
拆解、分选、熔炼、精炼、组装……在台江经济开发区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一块废旧铅蓄电池就这样实现“绿色新生”再利用,实现余能最大化利用。
“我们有三条自动拆解线,其中两条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废旧铅蓄电池拆解生产线,每条最高年处理量可达35万吨。”麒臻公司总经理朱晓东介绍。
“以前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程序非常复杂,有时甚至要花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几天就能走完所有流程。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的白名单,进一步扩大产能,以回收处理更多的废旧铅蓄电池。”谈及审批流程的改变,朱晓东很是开心。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台江省级含铅废物利用处置中心建设,先后与四川、云南、重庆、广东等省市建立了跨省转移“白名单”快审快复等合作机制,进一步简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流程,审批时间大大压缩。
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坚持绿色引领,优化服务保障方式,出台了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
此外,省生态环境厅持续做好环境影响“预评估”工作,强化提前介入,降低项目投资风险。通过开展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预判分析、帮助项目选址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指导业主单位主动选择先进生产工艺和成熟的治污措施等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
2023年至今年一季度,已对全省6177个项目开展了查询和“预评估”,以环评审批“加速跑”助力绿色发展赋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