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长江学者周晓虹与贵州民族大学的牵手

周晓虹教授接受专访。 陈阳 摄

陈阳 何登成

社会学之于贵州民族大学,是基因里自带的底蕴。

今日之贵州民族大学,经过73年的办学实践,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献策献力、深度参与。

周晓虹与贵州民族大学的牵手,缘自一通电话。

2012年,周晓虹担任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当时已经76岁高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郑杭生退出国务院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后,依然牵挂西南地区教育发展,长期以来,他一直支持贵州民族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两所学校的建设。郑杭生给周晓虹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他能接替自己继续支持两所学校发展,周晓虹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2012年,有了周晓虹的助力,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获批建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博士点,并于201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实现了我省高校自主招生文科博士生零的突破。

周晓虹认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衡量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南京到贵阳,跨越1500多公里,多年来,周晓虹经常两地奔波,为学校学科建设出谋划策。

2019年,在周晓虹的努力下,中国社会学“长江学者”论坛在贵阳举办,当时中国社会学获评的10名长江学者全部邀请到会,为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这次论坛在学界引发热议,也让周晓虹看到了学术交流对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性。此后,无论新书发布会,还是学术讲座,周晓虹都有意识地将自己重要的学术活动安排在贵州民族大学。

在他的建议下,贵州民族大学“迈向人民的中国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应运而生,如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每一届均有大批中国社会学界专家参会,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理论成果,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学界最高端的论坛之一,为中国社会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帮助学校挖掘学科历史文化内涵,在学校建校70周年之际,周晓虹向学校提议,建议为费孝通和欧百川先生塑像,为学校打造标志性人文景观,激励广大师生致敬前辈先贤。

为给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周晓虹联合李军、周怡、卢云峰、包智明、郝亚明等六位学者联合捐资100万元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师生建设咖啡室和健身房。

在周晓虹的引荐下,包智明担任社会学院院长,范可、周怡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任教,使社会学院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

12年来,周晓虹为何“偏爱”贵州民族大学。

他表示,学校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让人动容,自己提出的建议意见学校都会认真研讨,落到实处。如今,贵州的人才政策和科研环境越来越好,贵州很多研究领域是极具特色的,希望广大的青年学者积极投身贵州,让人才队伍一代接一代,持续为贵州发展注入动力。

--> 2024-06-0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6863.html 1 长江学者周晓虹与贵州民族大学的牵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