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何登成
去年10月,贵州民族大学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塑像,以缅怀他为贵州民族大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如今,这座塑像已成为学校标志性人文景观,时刻激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踔厉奋发。
贵州民族大学前身贵州民族学院的建立与费孝通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950年,费孝通先生与时任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欧百川先生共同提议创建贵州民族学院。1951年,贵州民族学院正式成立。
1988年6月,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正式建立,是我国社会学重建后建立的第一批社会学专业,也是当时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社会学本科专业点。
历经70余年风雨,如今,贵州民族大学成为西南民族地区一颗光彩夺目的文化教育“明珠”。而费孝通先生毕生殚精竭虑的社会学学科也已成为今日贵州民族大学的重点学科、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
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近年来,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团队成员的研究特长和研究积累,学院设置了应用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社会学、民俗学、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4个二级学科。”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卫松教授介绍,学校以社会学院专任教师为主体,整合本校其他从事社会学相关研究的师资组成了实力雄厚、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学一级学科团队。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社会治理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年发展,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社会学院下设两系一中心三研究所: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MSW教育中心、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民俗学与非遗研究所、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此外,本校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院挂靠社会学院。
自2018年以来,社会学学科团队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发展研究》《学术月刊》《开放时代》《民俗研究》《China Quarterl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学术期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主持各类项目18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包括4项重大项目、5项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1项。
2021年10月,学校整合校内师资和学科资源成立社会学院,并为学院配备了150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大楼(群学楼)和容纳400人的“群学讲堂”学术报告厅,使其教学办公条件在国内外同类机构中名列前茅。
截至目前,学院已拥有《生命安全教育》《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保障职位模拟》《小组工作》《农村社会学》《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等8门省级“金课”。获评省级“金师”一名,出版教材2部。
“我们以OBE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社会学学科专业思维方法。”贵州省级“金师”、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康红梅说。
大力引才师资加强
6月4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社会文化人类研究所所长范可开展题为《边界——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讲座。这是范可教授今年来开展的第4场讲座。
作为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的范可,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政治人类学、体育人类学、东南回族历史与社会文化变迁。于2022年9月,成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特聘教授。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通过全职引进包智明、郝亚明、范可、阮极等人才,以及以柔性或支边等方式引进周晓虹、周怡、卢云峰等全国知名社会学专家、学者,使社会学院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022年,贵州民族大学引进了费孝通先生的家人张喆先生担任费孝通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并在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新址落成了费孝通先生的雕像。同时,几位知名的社会学专家学者还捐资建了一个群学咖啡屋,让社会学院拥有了更加浓厚的群学氛围,为建构一个良好的社会学学术共同体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58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全职教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1人,专职行政人员9人。
在全职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移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社会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首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在雄厚师资力量的加持下,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017年社会学学科被遴选为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社会学专业被批准为贵州省一流专业;2019年社会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入选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申报的“社会学专业虚拟教研室”通过教育部评审。
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5月24日,贵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24届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迎来毕业论文答辩。
周晓虹、周大鸣、卢云峰、田阡、焦开山、朴光星、郝亚明、范可等国内社会学知名专家,以及高刚、杨俊等省内实务专家,组成学校本届博士论文答辩强大的专家组。
本届博士研究生以社会学视角聚焦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优秀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层治理等。答辩中,既有学术上的讨论和创新,也有对现实社会治理问题的回应。
2024届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萌的毕业论文选题,就发端于在遵义市凤冈县琊川镇基层工作中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她将研究内容聚焦于社会治理参与进程中的基本行为主体——农村居民,探究干群互动、政治效能感对农村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
2024届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周芳苓则结合在贵州的驻村工作经历,深入剖析国家扶贫资源配置驱动乡村社会从“极贫”向“小康”转变,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结构化形塑过程……
立足工作实际,回应现实问题。从2013年贵州民族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依托社会学学科开始培养博士以来,已经毕业了50多名学生。他们扎根西南地区,其中既有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也有在实务部门从事社会治理;有在省直部门从事制度设计,也有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城镇基层治理等工作,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卫松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立,为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重大问题、培养国家急需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高层次人才、探索“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博士人才培养新机制提供了平台,学院将以培育高层次人才为纽带,回应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以及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当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