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云开)朵朵竹荪破壳出,翩翩白裙起舞来。近日,在赤水市大同镇两汇水村林下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一颗颗竹荪蛋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破土而出。该村发展林下竹荪基地150亩,预计亩产值4万元以上。
在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和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指导下,赤水市已初步搭建起红托竹荪菌种繁育体系。
“通过10余年的技术攻关与熟化应用,红托竹荪菌包脱袋覆土栽培技术已成熟并大规模推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朱国胜介绍。
目前,贵州林下红托竹荪已实现一年四季都可生产,已经形成以织金县为集散地,以毕节市、安顺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等地为主产区,并向全省其他市州辐射的竹荪产业。
“我们将继续开展技术攻关,从示范种植到实现成规模产出供应。”朱国胜表示,团队将重点到我省低热河谷地带推广冬春种植,在中海拔区域优化夏秋种植技术,在高海拔区种植高品质红托竹荪,助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