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芳
走进洛龙村新铺子村民组的20亩红薯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垄垄刚刚移栽完毕的红薯幼苗,正在慢慢度过缓苗期,在覆膜下扎根生长,为这一片土地点缀出绿色的勃勃生机。
“洛龙是远近闻名的‘苕粉村’,当地的红薯软糯香甜、营养丰富,加工制作而成的苕粉色泽鲜亮、口感筋道,深受城乡食客的喜爱,是道真的一道特色美食。”茅台集团派驻道真自治县洛龙镇洛龙村第一书记罗伟介绍说。
2021年5月,罗伟被派驻到洛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接续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如何走出一条长效的产业振兴之路?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罗伟锚定了洛龙村的特色产业——“手工苕粉”。
红薯是洛龙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800余亩,年产量高达400万斤。不过,由于当地苕粉加工长期呈现出小、散、乱、杂的局面,优质的苕粉没能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2022年8月,在罗伟的积极奔走下,洛龙村争取到茅台集团帮扶资金68万元,入股并主导磨盘山薯业有限公司发展。这一举措,成功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进一步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让其更好地为红薯产业发展赋能。
磨盘山薯业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淀粉加工和红薯粉传统工艺加工等设备,可年产红薯淀粉50万斤,年产红薯粉条12万斤。2022年至今,磨盘山薯业有限公司共计加工红薯淀粉及淀粉制品4万斤,销售额40余万元,已进入盈利状态。
如今,从原料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产品销售,磨盘山薯业有限公司深度串联起洛龙村红薯全产业链条,让乡村振兴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在原料种植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从河南引进红薯脱毒“商薯19”、哈密等红薯品种,进一步提升苕粉质量。公司通过订单种植红薯,在保证原材料供应和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加村群众收入。2023年,由公司主导的优质红薯种植基地成功创建为“遵义市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
洛龙村红薯种植大户霍文炳在闲暇之余,算了算家里的“经济账”,今年他家种植了3亩红薯,按亩产六七千斤来算,产量有两万来斤。按照以往的收购价格计算,收入也可上万元。
苕粉加工厂也引进了智能控温的电加热不锈钢方锅,并将加工粉条用水从“生活饮用水”升级为“纯净水”,通过改进生产设备设施,进一步提质增效。
加工厂里的工人均为当地村民,间接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53岁的村民向德勤,一年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加工厂里烺制苕粉,一年可增加收入12000元以上。“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是农闲之余一笔可观的收入。”向德勤说。
在产品销售上,成功注册“傩珑”商标,同时完善产销对接,将公司生产的苕粉通过电商、黔货出山等销售渠道销往遵义、重庆、贵阳等周边地区。2023年,罗伟获评省国资委系统企业“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目前,磨盘山薯业有限公司已完成脱毒红薯种植订单100亩。2024年计划加工红薯200吨,加工淀粉制品25吨,价值近80万元。预计带动28户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
【驻村心语】
洛龙村驻村第一书记罗伟:从河南引进脱毒红薯“商薯19”在基地栽种后,很多群众眼看红薯长得好,主动要求来年跟着我们栽种。改变传统的红薯种植模式是山地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技术加持,才能让农村农业变得更好,才能让群众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