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竹
4月,石阡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极危物种“亮叶月季”;5月,科研人员在长江上游乌江流域一溶洞地下河发现一鱼类新物种,以其发现地将其命名为“贵阳金线鲃”……今年以来,我省生物朋友圈频频加入新伙伴,这是不断推进摸清生态“家底”取得的新进展,也是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努力建设万物共生美丽家园结出的累累果实。
划好红线 守好家园
“亮叶月季”现身的石阡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1%,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近年来持续增强。2016年至今,保护区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从29种增加至4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从11种增加至45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多年来,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在我省陆续建立。截至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13个(国家级111个、省级118个、市县级84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不断加强。有关部门持续强化“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综合运用监控系统、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违法问题线索通报、移交、反馈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为野生动植物守好家园。截至目前,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15起自然保护地4类违法案件,处罚金额124万元。
2022年,我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4.0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23.23%,进一步优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体系。
系统治理 恢复家园
日前,科研人员在开展赤水河鱼类资源监测时,再次监测到珍稀鱼类“鳗鲡”。珍稀鱼类的频繁现身,得益于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持续加强。
2017年以来,赤水河开展全面禁渔;2018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3418.8万元用于赤水河贵州段退化栖息地修复等工作;2020年以来,对水生生物造成较大影响的小水电站有序退出,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小水电清理整改。此外,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优化沿岸产业布局、加强执法监管、强化协同保护等综合治理措施,赤水河干流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水平,鱼类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鳗鲡、鱤、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
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要清,岸也要绿。
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为了科学、精准治理石漠化,我省按照各地石漠化严重程度,分类分级施策。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全省石漠化面积从2005年的3.76万平方公里,减少至2022年的1.55万平方公里,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2023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744平方公里,年度治理面积全国第一。
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石漠化面积大幅减少、程度减轻,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据统计,全省共有生物物种2.4万余种,已查明野生动物物种1.1万余种、野生植物物种1.3万余种,物种丰富度位居全国第4。
全民参与 共建家园
近日,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在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正式开馆。这里以农耕博物馆的形式,展陈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传统农资农具、传统老稻种以及花果豆等原生种子。目前,博物馆共陈列种子444种,其中400多个老种子样本是由当地村民无偿提供的。
毛坪村党支部书记陈兴芝表示,这些种子是宝贵的生态资源,也是传承农耕文明、稻作文化的物质载体。希望通过小小的种子博物馆,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古老的种子,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大自然的魅力,向公众传达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理念。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贵阳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公众走入湿地公园,清理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及螺卵,大家还通过观鸟、共绘生物多样性蓝图等互动体验,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近年来,贵州创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优秀案例,群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公众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持续提升。
通过举办生物多样性主题展览、鸟类调研志愿服务活动、主题课堂,出版《身边的动物·在贵阳》图书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贵州多样生物,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觉。镇宁蜂糖李、刺梨、香禾糯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香禾糯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向世界展示,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贵州方案和贵州智慧,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