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雷娇娇 曹婷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全局视野、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学习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

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演化轨迹实质上是一部体现各民族间持续互动、融合的历史长卷。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各个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交错居住的状态,在文化上广泛吸收和包容各方精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在情感上紧密相连,构建出了一种深度互融、相互包含且密不可分的多元一体化结构。历史上,无论是在强盛还是衰弱阶段,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纵使遭遇困境也不曾解体,维系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全体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坚定信念——国土不可分割、国家不可动荡、民族不可离散、文明不可中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时代特点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形式往往具有跨民族的共享性和包容性,能够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共同参与文化活动和传承传统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得以消除,团结和友谊得以加深。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多元而深厚,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景观。通过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可以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

(作者单位: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131〕、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级项目〔2022SZ02〕阶段性成果)

--> 2024-06-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6771.html 1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