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泰铭 摄影报道
5月31日,福泉市金山街道城郊村桥边组村民向“天眼问政”栏目反映,今年很多农户在田里发现,栽下的秧苗在几天后消失,他们仔细观察是许多像田螺类的“不明物种”啃食秧苗,想请问专家这是什么物种,如何消除和预防。
31日当天,记者带着村民的问题,来到福泉市农业农村局了解情况。就群众描述的信息,高级农艺师周元福、农艺师邓宇群初步推断该物种为福寿螺。随即,记者与两位农技专家驾车来到福泉市金山街道城郊村桥边组,实地查验证实。
到了村里,记者和专家们看到,田坎边、秧苗上及河堤处均有粉红色卵块,在水田里也分布着黄褐色、3至5厘米大小的田螺类物种。
正在现场的当地村民说,“前几年都没有,今年开始多了起来,它们啃秧苗让大家很苦恼。”
“这就是福寿螺!”两位农技专家取下粉红色卵块、捞出黄褐色田螺类物种,仔细辨认后给出准确鉴定。
专家介绍,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外观与田螺相似。最容易辨认的特征为:雌螺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粉红色的卵块。
每年3至11月是福寿螺繁殖季节,5至8月是繁殖盛期。福寿螺食性广泛,动植物皆可,但以鲜绿多汁的植物为主,特别喜食水生维管植物,会啃食水稻、白莲、芡实等水生农作物幼苗,造成损害。
针对福寿螺的防治,两位农技专家立即给出方案:采取严密防范措施,在稻田、水产养殖池塘主要进出口设置拦截网,防止福寿螺逃逸;严格禁止人为传播和扩散,防止福寿螺扩散。福寿螺防治主要采取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一是人工捕螺摘卵:在福寿螺越冬或产卵盛期前,对沟河和农田的成螺,进行人工捕捉。在稻田中插些木条等,引诱福寿螺产卵,3至5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
二是养鸭食螺:利用鸭子喜食幼螺的习惯,在福寿螺的发生地,有计划地组织饲养鸭群,在螺卵盛孵期,放鸭到河沟和农田啄食幼螺。
“我们将按照专家建议指导做好福寿螺的防治工作,加大宣传引导,保障群众利益。”城郊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斌说。
随后,两位农技专家与城郊村村委会成员一起,共同对当地群众进行福寿螺及其他病虫害防治办法的宣传引导,提高村民的防治意识和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