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德江电商团队免费助农带货700余万元

“云上”赶集有味更有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通讯员 冯胜彦

5月24日,农历四月十七,是德江县煎茶镇5天一轮赶乡场的日子。天刚蒙蒙亮,集镇万福广场上已是人声鼎沸,货物琳琅。一场让人耳目一新的“云上”赶集即将在此开启。

早上8点30分,一辆乡亲们颇为熟悉的汽车在广场街边平稳停下,等候多时的人们顿时来了精神。“你们来啦哈。”煎茶镇和平村村民戴世福第一个上前打招呼,并展示着他带来的山货。

卸下直播设备,撑起遮阳棚,布置带货场地……从县城赶来的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直播团队成员熟练地做着各种直播带货的准备工作。

戴世福翻开泛黄的竹背篓,里面装着满满两袋干春笋和干蕨菜。“这是今年开春才从山上采回来加工的。”他以前从没想过,这些在农村很常见的“野味儿”,放到网上却成了城里人抢手的“新鲜货”。和戴世福一样前来委托直播售卖山货的乡亲们迅速在指定位置排起了长队。

“家人们,产品已经上链接,喜欢的可以在小黄车下单。”手机屏幕前,直播团队“爱莲涛涛(古村乐乐)”的抖音号博主张爱莲手持山货,详细地讲述其特色和用途。不一会儿工夫,戴世福的干春笋和蕨菜就被网友“相中”拍走。

煎茶镇有着“德江第一大镇”之称,过去一直是进出德江县城的必经之地。这里交通便利,物产丰饶,向来商贸繁荣,勤劳朴实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有采山货的习惯。“乡亲们以往赶集卖货只能找个位置守着,零零散散地卖。”戴世福说,有时一守就是一天,遇到雨天赶集人少卖不完,还得背回家等下一场。

“东西交给他们很快就能全部卖完,今天的4斤干春笋和蕨菜卖了128元。”看着货物通过直播间很快变现,戴世福笑弯了嘴角。贵州义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办的“直播赶大集”紧密联结起“云端”消费者和乡村老百姓,这种新型交易方式当前在德江各集市上,正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来找我们的多是些农村老人,他们的产品以山间野菜和自家种的辣椒、花生等干货为主。”负责直播间场控的员工张瑞川告诉记者,“直播赶大集”走进乡场免费为群众“带货”,是该公司作为本地企业回馈家乡而专门开展的助农公益项目。

晌午时分,带货博主张爱莲依然激情不减,按照排队顺序,她一件接着一件不断讲解,直至产品顺利成交。“今天的成交量是1727件,成交金额51820元,累计4.61万人观看直播。”收摊盘点一天的“战绩”,她开心地说:“通过这个免费公益活动,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打心底感到高兴。”

“直播赶大集”虽然不挣钱,但公司负责人丁浪却认为由此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多赢局面,是有助企业稳健发展的创新之路。他表示,到乡场赶集卖货,一方面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收入,一方面也丰富了公司平台的商品种类,同时为网友带去了优质的产品。此外,网友等上货就像“开盲盒”,还能引流为直播间带来了更旺的人气。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各地纵深推进,德江县也在此过程中相继培育出优质天麻、花椒、铁皮石斛等特色农业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为电商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以前多是做县里发展的几个主导农业产品,品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深耕直播带货7年的丁浪坦言,单一地做几个商品会让消费群体越来越少,要收获更多关注度让粉丝走进直播间,就得在供给侧创新思路寻找突破口。

乡村赶集充满烟火气,是农村人寄托乡愁的地方,也是乡村货物集中展示和交易的场所。2023年10月,丁浪带着团队化身新型“货郎”,把直播间“搬”到各乡镇大集,用镜头对准乡场好物,带着粉丝朋友“云上”淘货。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乡场是最具人气的地方。”丁浪说,“直播赶大集”走进乡场免费“带货”启动半年来,他们公司的3个直播团队在乡场巡回“带货”已覆盖了德江全县10多个乡镇,累计免费为群众带货金额达700余万元。

--> 2024-06-02 德江电商团队免费助农带货700余万元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6467.html 1 “云上”赶集有味更有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