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综合报道
始建于明朝的青岩古镇,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行古街古巷,品尝特色美食,欢笑声萦绕阁楼与牌坊间,连接古今;
发源于东汉的赤水大同古镇,一公里古老长街上,磨得细腻光滑的石板,刻满岁月之痕,映着时代新景;
雷山西江镇,初夏的微风拂过青瓦,依山而建的1300多栋吊脚楼,低低诉说着苗族先人的迁徙往事……
多彩贵州,历史悠久;山水之间,文脉绵延。悠悠岁月,在黔山贵水间,孕育而成一大批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如星闪耀的古镇写满人文荟萃的贵州故事,见证着时代发展的新篇。
长期以来,贵州不改守护历史文脉之心,不变弘扬文化精神之志,全面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发展,以历史文脉厚铸城市之魂、凝聚发展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千年古镇 留住根魂
贵州有两个旧州镇,一个在安顺市西秀区,一个在黔东南州黄平县。
有史记载,西秀区旧州镇在唐朝叫德安州,后来又改名顺德州。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从顺德州和德安州两个名字各取一个字,得名安顺州。
安顺市屯堡文化研究学会会员王顺祥介绍:“元朝时,旧州是安顺州的州府所在地,明成化年间,州府迁往安顺城,曾经的旧址便被人们称为了‘旧州’。”
而黄平县旧州镇,有据可考已达2700余年。自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且兰国,西汉时设置牂牁郡,后历朝历代均于此设府、州、司、卫、县、镇等治所。
两个旧州镇,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还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西秀区旧州镇,古城墙、护城河、土司衙门等见证着曾为安顺府城的灿烂历史;黄平县旧州镇则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城内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九宫八庙三庵四堂五阁一楼”光彩夺目。
在贵州,像“旧州”这样历史悠久的古镇比比皆是。点缀在黔山贵水间的一个个历史古镇,是贵州文化中的瑰宝,也是贵州城市发展的根与魂。
多年来,贵州不断加大力度、创新方法,全面加强对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留住历史文脉,彰显文化底蕴。
松桃自治县寨英古镇便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对古镇建筑、古民居进行修缮,既保护建筑本体,又保护传统格局、空间肌理、历史风貌、文化生态、景观环境,实现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保全”。
文旅融合 文盛业兴
走过状元府、有待阁、定广门,品尝玫瑰糖、鸡辣角、青岩猪脚,广东游客李萌感叹:“来青岩古镇,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还能品读贵州文化,不虚此行。”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青岩古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青岩古镇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挖掘资源潜力,完善基础设施,拓展文化旅游市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贵州推动旅游产业化的鲜明特色。全省各地的历史文化古镇,纷纷挖掘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闯出了文旅融合新天地。
历史悠久的习水县土城镇,汉代建县、唐宋建州,曾是赤水河上的重要码头。1935年1月,中央红军从这里一渡赤水河,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印记。
该镇依托古镇红、古、绿、白四色“特意性”资源,以“研学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深挖自身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及厚重历史,精心策划特色场景+多业态的文化活动,不断创新产品、丰富业态布局,让独特的文化元素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相互辉映。
安顺市平坝区则深入挖掘屯堡文化资源,秉承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精心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天龙屯堡景区,成功地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今年一季度,天龙屯堡景区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约2000万元。
以文铸魂 一脉传承
5月28日,雨后转晴的赤水市大同古镇,微风夹杂着凉爽。几名群众正忙着挂灯笼,为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作前期氛围布景。
大同古镇发源于东汉、定名于北宋、鼎盛于晚清,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在古镇平街中段,贵州省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赤合特支旧址坐落于此。
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滋养这一方水土,当地干部群众将古镇文化与乡村旅游、乡村农业等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古镇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该镇还将古镇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融入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展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有效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千年古镇,既见证历史,也传承文脉。在千载文脉的滋养下,贵州正在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名为“旧州”,却满目“新景”。西秀区旧州镇正深入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以旅游产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助推新型城镇化。
天龙屯堡景区将依托“屯宅、屯服、屯味、屯言、屯戏”等文化元素,丰富文旅融合业态,并不断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开展屯堡文化研学活动等。
文润黔山,古邑新景。贵州一个个历史文化古镇,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昂首阔步走出大山,敞开胸怀迎接四海游客。
(记者 杨聪 高艳飞 杨柳 沈长志 葛永智 李丽 杨正海 梅世桂)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