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面向经济主战场

马超(左三)和同事在平坝区开展大白菜根肿病鉴定试验。

向嵩(中)在生产车间查看钢丝绳生产情况。

周昌平在实验室做研究。

黄盛(左三)和技术团队研究制定技术方案。

马超

贵州高山地区 蔬菜从此“有机”

助推认证有机蔬菜产品36个,认证基地面积占贵州省有机蔬菜认证面积的34.1%……贵州省园艺研究所科技管理科科长马超带领团队开展的技术攻关,使贵州高山有机蔬菜生产从无到有。

贵州的山地生态环境优越,此前却没有高品质的生态有机蔬菜。针对这一情况,马超和团队在十年如一日的反复摸索与经验总结中,不断改进技术解决这一问题。

围绕高山蔬菜有机生产对品种、栽培技术和模式的需求,马超和团队解决了高山有机蔬菜生产的品种选择、壮苗困难、土壤贫瘠、化学农药使用较多、氮肥难以替代等技术问题,创新集成有机蔬菜生产技术体系,该项技术入选了贵州省主推农业技术,还提出高山有机蔬菜发展思路和贵州高山有机蔬菜种植适宜区。

经过推广后,这些技术大幅提高蔬菜劳动生产效率,促进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经同行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向嵩

跟跑并跑领跑 中国金属材料更“强”

“我的工作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解决国家重大装备和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材料制备技术难题为目标而奋斗。”从业多年以来,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向嵩始终秉承科技报国的理念。

2007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的向嵩拒绝多家高校、企业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投身到金属材料的科研工作中。

“科研工作枯燥而又乏味,每个实验方案都需要反反复复地尝试和验证,虽然苦点累点,但一想到可以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动力就源源不断。”向嵩说。

正是抱着这样的追求,向嵩带领团队开创特高强度钢绳制备新技术,实现我国高强度钢绳制备技术从跟跑、并跑、领跑的跨越。

如今,向嵩带领团队研制的特高强度(≥2060MPa)、大规格(≥80mm)钢丝绳吊索产品在浙江舟山西堠门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北盘江大桥等项目建设中应用,并远销美国、埃及、沙特、印尼等国家。

周昌平

解决共性难题 有效改良土壤

“做好科技服务,要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从一个点、一条线逐步融入当地产业。”在开展8年科技特派员工作后,贵州省化工研究院副主任周昌平有了自己独到的工作心得。

猕猴桃是修文县的支柱产业,周昌平在修文担任科技特派员期间,了解到当地一直希望通过绿色施肥提高猕猴桃质量和产量,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的诉求。

为此,他以土壤检测数据为基础,开展测土配方技术服务,检测种植户的土壤1000余样,覆盖土地面积10000余亩,通过测土配方选择“有机肥+新型绿色肥料”进行搭配,并指导实施“一地一肥、一品一方案”的科学精准用肥方案,有效改良土壤,助力猕猴桃、百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面向现代农业对化肥在减施增效方面的共性需求,周昌平发挥团队技术力量和研发平台优势,开展新型肥料系列技术研发工作,完成了包括缓释氮、缓释磷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取得相关专利20余项,这些成果应用到修文县、从江县等地,助力当地改良土壤、提升农产品品质。

黄盛

遇水架桥 不能马虎分毫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一代代贵州桥梁人肩负的使命。”这是贵州桥梁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黄盛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01年,大学刚毕业的黄盛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峡谷高桥”的六广河大桥建设,那时的他负责桥梁测量放样工作。

“因为知道任务艰巨,所以不敢有一丝掉以轻心。”为了精确控制好箱梁的节段标高,黄盛每天吃在现场、住在桥梁箱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努力下,大桥建成后成为全国运营状况最好的刚构桥施工典范,获得了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科研人员,从业二十三年来,黄盛带领团队攻关获得钢桁梁悬索桥成套技术、大跨径斜拉桥主梁整节段纵移转体悬拼工艺、大跨径拱桥钢拱架整体平移创新施工工法等成果,为国内悬索桥施工提供了借鉴,筑牢科技支撑高桥建设的底座,这些成果已成功运用矮寨大桥、平塘特大桥、清水河大桥、泗渡河大桥。

--> 2024-05-3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6325.html 1 面向经济主战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