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农”墨重彩绘“丰”景

——凤冈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凤冈县田坝茶叶基地。

生态良好的桑园。

蚕茧养殖车间。

养牛场一角。

何玉梅 王其伦

茶叶、蚕桑、肉牛是凤冈县农业发展的三大产业。

今年以来,凤冈县茶园累计投入有机肥、茶叶专用肥4万余吨,完成40余万亩茶园松土、开沟、除草管理。成功举办黔茶论坛暨凤冈锌硒茶品牌与市场研讨会,推介拳头产品“凤头羽”,进一步提升凤冈锌硒茶品牌影响力。中国锌硒茶城正式开市,持续打造集茶叶贸易、仓储物流、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茶市,目前入驻茶企20余家。

凤冈县今年开展桑园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控达3.2万亩。

凤冈县肉牛产业发展持续推进,该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专家人才团队及科学技术支撑持续赋能肉牛产业发展,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提升肉牛产业发展智能化、智慧化、营养化水平。召开肉牛产业招商推介暨产业融合发展报告会,有力推进肉牛产业重点环节集中攻坚,补齐链条短板、丰富肉牛业态、做强肉牛品牌。

茶叶、肉牛、蚕桑三大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生猪、辣椒等传统特色产业巩固发展,凤冈县特色农业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 茶产业 转型升级“三重奏”

“从管茶向卖茶转变,从粗放加工向标准化加工转变,从塑造品牌向运营品牌转变”,凤冈县唱响新一轮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三重奏”。

稳定茶园面积50万亩,茶叶加工企业达287家,长期就业6000余人,短期就业2万余人。这是凤冈县茶产业的基本现状。

茶叶企业近300家,茶叶专卖店280家,田坝有机茶生产示范区申报为贵州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凤冈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3.01亿元,位列202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第39位,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业创新发展县,发布“凤头羽”绿茶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凤冈毛峰”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收集登录。这是凤冈茶产业的品牌优势。

出台《凤冈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凤冈县茶产业“六万”活动方案》等文件,压紧压实各镇街、各涉茶单位责任,构建县领导统筹、部门服务、镇街具体负责的茶产业工作推进机制。这是凤冈茶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重奏”:全力以赴推动管茶向卖茶转变。

把牢质量,始终坚持以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为引领,扎实开展茶叶质量安全农资销售端、农资使用端、产品质量端“三端治理”,大力实施农业投入品销售端“打假行动”和使用端“巡查行动”,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大力打造科技赋能基地,通过召开茶叶质量安全大会、茶叶转型升级现场会、茶园冬管现场会等,大力推广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冬季茶园封园技术、茶园生态控草、智慧茶园、茶园机械化等技术。

持续推进茶园绿色、有机、雨林联盟等认证。

全力拓宽市场,搭建“县内+县外”“线上+线下”立体化、全方位茶销售网络,着力提升省内市场份额、抢占省外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开发线上市场、规范县内市场。

“二重奏”:全力以赴推动粗放加工向标准化加工转变。

健全加工体系,坚持以标准化水平提升助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完善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完成凤冈锌硒茶“凤头羽”绿茶团体标准发布,凤冈县立体采摘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省级团体标准)经过省级专家评审。

提升加工工艺,重点围绕拳头产品“凤头羽”、老白茶加工,扩建生产线,提升茶叶加工生产技术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大型斗茶比赛活动,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加工工艺水平。

培引优强企业,成立凤冈县茶叶企业合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凤冈县茶产业合规发展指南,推进企业合规性建设,大力开发金融产品,助力茶企培育壮大。

强化茶饮开发,持续加强茶产品谋划创新,探索开发茶产业特色产品,不断丰富茶产品业态,提高茶产业附加值。

“三重奏”:全力以赴推动塑造品牌向运营品牌转变。

提升品牌形象。为在不同的渠道中表现出统一的形象,增强视觉识别和传播力,从统一性、独特性、可识别性、适应性和更新性五个方面入手,实施凤冈锌硒茶品牌战略规划,建立凤冈锌硒茶VI识别系统。注册“凤头羽”“黔山云雾”等产品商标,进一步丰富凤冈锌硒茶的品牌形象。

强化品牌宣传。持续做靓“东有龙井·西有凤冈”“锌硒茶乡·康养凤冈”名片。2023年,成功举办第十五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凤冈分会场系列活动、贵州凤冈·醉美茶乡摄影大赛、凤冈锌硒茶广告语·LOGO全民征集活动。

强化品牌管理。建立健全许可使用规范和联合保护机制及“凤冈锌硒茶”品牌授权企业进出管理机制,加大“凤冈锌硒茶”品牌保护力度。2023年以来,有序推进凤冈锌硒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筹建工作,凤冈锌硒茶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正式揭牌成立,凤冈锌硒茶授权企业达121家。

提升品质意识。举办凤冈锌硒茶第四届茶王大赛,承办贵州省首届工艺白茶斗茶大赛,组织企业广泛参与省内外斗茶赛事活动,凤冈锌硒茶绿茶、红茶品质优异,在各种评比中屡获大奖。黔知交牌红茶在省秋季斗茶赛中连续4年获金奖茶王、仙人岭“凤头羽”仙竹连续3年获省春季斗茶赛茶王、浪竹白茶获首届贵州工艺白茶斗茶大赛金奖,凤冈县贵茶联盟企业盘云茶业公司、洪城金银花茶业公司在贵茶联盟企业中脱颖而出,分别包揽年度贵茶联盟绿宝石、红宝石最佳质量奖。

培养专业人才。举办凤冈锌硒茶加工技术培训,组织推荐茶人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获茶艺项目铜牌殊荣;举办凤冈县首届不夜之侯杯职工茶艺大赛暨首届贵州绿茶杯凤冈锌硒茶全民冲泡大赛。以赛事为引领,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成功举办凤冈锌硒茶遵义(红花岗)推介活动、凤冈锌硒茶贵阳(南明区)推介活动,参加成都糖酒会、哈尔滨茶产业博览会、中国茶业经济年会,进一步提升凤冈锌硒茶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凤冈县将继续统筹抓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聚焦“从管茶向卖茶转变、从粗放加工向标准化加工转变、从塑造品牌向运营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精准发力,全力推进一产绿色化、二产标准化、三产品牌化,抓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凤冈茶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 蚕桑产业 提质增效“多元化”

蚕桑,是凤冈县培育的又一绿色产业。

截至目前,凤冈县投产桑园面积3.2万亩,2023年蚕茧产值3200万元,综合产值达1.1亿元,较上年上升47%。

从扩大面积向做实面积转变。全面摸清各镇街桑园面积,建立全面、清晰、准确的蚕农台账;充分利用残次林、退耕还桑、25度坡耕地和撂荒地等发展桑园,实现桑园面积稳中有增。

从种好桑向管好桑转变。开展示范桑园创建,以冬管、肥水、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制定统一的蚕桑管护操作指南和考核标准,强化桑园管理,指导桑农开展剪枝、翻土、施肥等工作。

从会养蚕向养好蚕转变。依托贵州省蚕科所技术力量,紧密结合凤冈实际开展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消毒防病等工作开展全覆盖技术指导。以种桑养蚕省力化为切入点,推广四龄下地、单轨式运输车、自动上蔟、自动下茧等省力节本养蚕技术降低蚕农投入成本。

做好招商引资。充分考虑延伸蚕桑产业链条,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外地客商和企业到凤冈投资蚕桑产业。截至目前,凤冈县与安徽、浙江等地企业签订总投资4000万元《贵州省凤冈县中草药种植加工项目》合同,引进思南蚕桑附属品加工企业落地贵州凤冈经开区,引进贵州瑞晟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收购桑枝,引进贵州金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收购桑叶。

目前,凤冈县从稳面积保规模上下功夫,推行“新植低改”,实现桑园面积稳中有增。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推广多层蚕台等,满足养蚕蚕房需求。以优质服务抓好技术指导,整合县内蚕桑相关专业人才建立县镇两级固定的蚕桑产业队伍,针对桑园管护、小蚕共育、大蚕饲养开展“理论+实操”培训,培养一批实用型蚕桑专业人才,将培训由“课堂”搬到“现场”,在桑园、蚕室、农家上好专业课,全力为蚕农、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聚焦科技赋能,持续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向凤冈集聚、向基地集中、向企业深入,加快蚕桑生产机械装备研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手段为蚕桑丝绸产业赋能,通过大数据科技的深度应用,实现蚕桑丝绸产业数字化。深耕资源优势,继续探索拓展产业多元化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发展“桑+粮”“桑+果”“桑+茶”“桑+菌”等种养循环经济,全面提升蚕桑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加速桑叶、桑果、桑枝条开发利用,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加工企业,推动桑叶面、桑叶茶、桑葚酵素、桑果酒、桑枝食用菌、畜牧饲料、蚕沙复合肥、桑枝生物燃料等走向市场。开发蚕丝面膜、蚕丝蛋白化妆品、蚕丝氨基酸等产品,培育壮大相关企业,形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 肉牛产业 全面做强“产业链”

凤冈县肉牛产业,风生水起。

“三为主”:以家庭牧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为主。

“四提升”:提升懂牛人养牛的比例、提升种养小区比例、提升餐桌直销比例、提升能繁母牛存量比例。

“五突破”:扩户增量上实现突破,降本增效上实现突破,标准提升上实现突破,金融支持产业上实现突破,要素保障上实现突破。

“六方合作”:政府主推、部门主服、企业主抓、保险主防、银行主创、农户主体。

围绕“稳规模、重培训、降成本、提质量、引外资、补短板、建标准、树品牌、拓市场”工作思路,凤冈县紧扣目标加快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该县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肉牛产业发展专班。出台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肉牛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措施和保障措施。

产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扩大。肉牛养殖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不断涌现,该县现有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专业合作社2个,县内规模以上肉牛相关企业8家,10头以上家庭农场582个,饲养3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户2709户,一般养殖户1.2万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龙滩口集团),其基地养殖雪花牛2700余头。

产业科技不断加强。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养殖场(户)自行购置各类机具和消毒设施,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联合购置大型青储打包机,对家庭农场饲养圈舍进行机械化改造,增设牛草传送、搅碎、压缩打包以及装运拖移等机具,以多种方式提升生产能力。探索运用信息化管理,建设智慧牛云,在牛棚安装AI智能摄像头、环境传感器等可视化设备,实现牛只进场管理、繁殖进程、疾病免疫、日常饲养、料肉比等环节全过程追踪管理。

降本增效不断加强。降低“空栏补栏”成本,全方位培养养殖主体经营意识,提升抗击市场风险能力,用好县内牛专家、乡村掌墨师人才资源,开展“走上门”传经送宝,同时通过区域联动、合作互动、联合购牛等方式,发挥该县大牲畜交易市场“大牛超市”卖牛和镇(街道)“小牛超市”调理功能,增加自繁自养量,通过盘活闲置厂棚、废弃房屋等资源,用好“六方合作”金融产品,让想养的群众有圈舍有资金,增加能繁母牛饲养量,实现自己牛犊补自家栏。降低“饲草饲料”成本,引进企业投资研发母牛浓缩料、全价料、小牛料、育肥前期料、后期料等直销场户降低成本,推动秸秆加工入料,强力推进扩量种植自行补料,动员养殖场(户)利用土地闲置季节,利用田边土角、房前屋后、沼田滩涂等地块,增种黑麦草、燕麦草、秋白菜、秋萝卜等饲料制作原材料,实现自种扩量补料,有效解决季节性草料缺口问题。

加工体系不断完善。凤冈县肉牛加工企业相继开发成品牛肉干、卤制品、泡制品、预制品、休闲食品、牛肉包子等产品和牛排、牛肉串、牛肉卷、牛肉丸等半成品共30余个。通过宠物零食等系列产品开发,牛血、牛肺、牛肠等牛副产品实现变废为宝、溢价增值。

市场体系不断壮大。山地雪花牛系列产品进入“村BA”“村超”,远销上海、湖南、广西、云南等外地市场。县内外从事凤冈牛肉三产类经营主体达699家,在贵阳、昆明等地开设多家山地雪花牛肉体验店、粉+生鲜肉销售店。“凤牛堂”“欧大锅”等子品牌初显成效,牛肉汤锅“六进”活动深受消费者欢迎,建成凤冈牛肉汤锅系列产品一条街,开展微视频大赛、相牛大赛、牛肉汤锅厨艺大比拼活动及产品发布会,通过“好吃嘴”巡评推出凤冈牛肉餐饮一张图。

品牌体系不断突破。“凤冈牛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全省优质牛肉代表。完成凤冈山地雪花牛及山地雪花牛肉“六大标准”制定和发布。完成“贵州黄牛凤冈山地雪花牛肉”(焖、烧、烤、卤、煮)系列商标在先权申报,凤冈烤全牛和焖烧凤牛获得版权认证。催生“龙滩口有机牛肉”“牛大冈”“牛小凤”“牛大吉”“尚青云”等一批牛肉品牌。贵州黄牛凤冈山地雪花牛肉的品质,获得业内外专家和消费者高度认可。目前,已实施10个村5000头山地雪花牛的绿色认证。

推进肉牛养殖标准化建设强化提质增量,加大资源化利用强化节本增效,深化科技运用强化科技赋能,加快产品开发强化产品特色,加强品牌建设强化品牌效应,凤冈肉牛产业正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本版图片由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 2024-05-30 ——凤冈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6321.html 1 “农”墨重彩绘“丰”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