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5月21日,微风徐徐,凯里市舟溪镇新中村田间,已移栽20多天的番茄苗开出了朵朵小黄花,长势好的已结出了绿色的小果子。村民们穿梭其中,忙着搭架子和施肥,希望与生机在田间涌动。
在大棚区,一块块写着数字代码的白色插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每一块都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明确了所对应的番茄‘身份’。”大棚内,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石细敏一边观察番茄苗的长势情况,一边给贵州旭日農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卞卫旭讲解番茄苗的情况并作技术指导。“你看这个品种的第一穗坐果数有100个左右,丰产性非常客观,接下来就准备用丰产性高、抗病性强的番茄品种,与我们酿造红酸汤所用的本地番茄进行组合杂交,从而解决本地番茄产量低、抗病性差的难题。”
贵州旭日農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卞卫旭是江苏人,已到凯里定居六七年。
“我在丹寨、麻江、凯里几个地方都有番茄基地,去年种植的就是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自主培育的‘美莎2号’樱桃小番茄新品种,很受客户欢迎。”卞卫旭说,近年来,黔东南酸汤产业风生水起,酸汤原料基地也发展迅速。通过对酸汤原料番茄、辣椒等不断实行品种改良、提质增效,能更好地推动酸汤产业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一直致力于培育、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番茄品种。
“番茄选育像万里挑一的选拔赛,要从许多份基础材料中择优选用,其繁琐度超乎常人想象。”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石细敏介绍,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定位,2019年以来,黔东南州农科院番茄研发团队对贵州200多份半野生地方小番茄品种进行了系统地筛选及评选鉴定工作。通过几年的田间观察和多次与黔东南州多家红酸汤企业的座谈,最终筛选出5个品种(材料),并对品种(材料)进行提纯复壮。
石细敏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当地群众种植,用来酿造红酸汤的本地小番茄亩产1500斤到2000斤左右,通过黔东南州农科院番茄研发团队提纯复壮,管理得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亩产5000斤左右,收入也会翻番。如果在黔东南州高海拔冷凉区域,利用大棚种植选育出来的抗高温、耐高湿、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的水果樱桃小番茄,可以按照亩产8000斤算,每斤卖3元,亩产值可达2.4万余元。
据了解,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在舟溪镇新中村创建了凯里酸汤原料基地,采取“科研机构+科技型公司+合作社”的方式进行深度合作,主要开展新品种引种示范、本地红酸汤原料提纯复壮及品种选育等工作,为当地红酸汤原料番茄和辣椒品种,以及其他类番茄的品种进行选育选定、科学布局和全州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该基地占地60亩,划分5个种植区,共布局有57个番茄和辣椒品种。同时,还有3亩大棚实施国内种质资源收集与观察工作,共引进60个不同特性的优良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