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

孙绍勇 周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要。推进“第二个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

“第二个结合”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要义

“第二个结合”奠定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第二个结合”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用贯通,深刻蕴涵和反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个结合”的内涵要义、具体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的深刻体现,不仅从文化的视角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性和契合性,而且切实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统一起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第二个结合”拓展了文化发展的新空间

“第二个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意蕴。“第二个结合”蕴含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基因,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在文化理论创造和实践发展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认识的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意涵,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

“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第二个结合”以深邃的历史思维和内在的价值契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不仅蕴含追根溯源、返本开新的文化发展观,体现不忘本来、吸收未来的文化建设思路,而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原则和推进路径,解答了如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和造就文化有机体的问题。有助于客观审视和理性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有选择性地吸收与运用其中的思想精华和内容精髓。

推进“第二个结合”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不同,但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和贯通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在中国历史文化沃土中深化推进“第二个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才有源源不竭的动能。一方面,坚持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同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发展。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能量,从而推动中华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创生,推动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相融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相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有机互促、同频共振。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反对浅表化、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理论。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挖掘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运用,推动中华文明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有机统一。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推进“第二个结合”不仅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要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华文化的生命更新和内涵丰富,为文化强国建设蓄势赋能。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灵魂深处,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作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A082〕、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重点项目〔CX2024021〕阶段性成果)

--> 2024-05-2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6045.html 1 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