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波 崔云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近年来,贵州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凝聚高素质科技人才,引导他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用科学家故事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激励和鼓舞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实现科技报国理想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贵州在大张旗鼓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组织编撰出版《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贵州科学家故事》,编演话剧《天眼之魂》,开展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开展“贵州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宣讲活动、贵州科普大讲堂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首届贵州省弘扬科学家精神演讲大赛等,大力讲好科学家故事,不断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引导他们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汇聚起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的磅礴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全省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我省主战略主定位,潜心钻研、孜孜以求,推动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高质量发展实践,让创新创造成为时代风尚。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全省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氛围。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炽热情怀和开拓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有担当。贵州积极选树典型,表彰先进,在评选省科学技术奖的同时,还开展贵州省“青年科技奖”“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奖项评选,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科学家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贵州科技创新事业的版图上,青年一代科技人才正脱颖而出。2022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成果显示,省自然科学奖、省技术发明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共117项获奖项目,涉及793名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37岁,年龄最小的26岁。其中,45岁以下获奖人员共512名,占比达65%。贵州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广大科技工作者见贤思齐,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你追我赶、勇争先进的良好局面,推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实现更大突破,更好助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省科技人才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近年来,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下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动能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在航空发动机、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保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省科技创新迈出坚实步伐。出台《贵州省关于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新增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6个,新增高层次创新人才109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40名;5名“十层次”人才入选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入选人数为历年之最),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5名优秀科技人才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科技创新,最宝贵的资源、最硬核的实力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秉持和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坚持一手抓有基础有优势的科技攻关、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心无旁骛、刻苦钻研,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全力攻克难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重大创新突破和“从1到N”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把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到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
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确保全省科技人才始终坚守科技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贵州立足科技为民、面向社会、惠及群众,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生物医药、灾害防治、生态治理等领域不断突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对“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出了充分诠释。2022年,《贵州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布,提出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扎实推进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等五项重点工程,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基础,切实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民生科技,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必须坚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立足公众所需,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使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更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分别为: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贵州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