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东南州锦屏县:

探索“三双”机制 打造乡土人才集聚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农村,有不少产业之乡、特色之乡,在做到“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还就地孵化本土人才,并让本土人才带动当地乡村振兴。

近日,以“盘活秋冬闲田·抢抓秋冬种植”为主题的培训班在黔东南州锦屏县启蒙镇巨寨村开班,全镇12个村60名乡土人才参加现场培训。“我们计划种植20亩芥菜,听了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的讲解及亲自操作示范后,从种植到采收整个链条的注意事项都基本掌握了。”参加培训的地茶村杨通平很有收获。

侗族刺绣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在平秋镇,就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把侗族刺绣产业传承下去,镇政府进行深入摸底排查,挨家挨户寻找文化传播者、技艺传承人,并帮助陈显月创办文化公司,带领当地热爱刺绣的绣娘们开启创业之路。

近年来,锦屏县积极探索实施双向奔赴、双向培养、双向发力的人才培养“三双”机制,通过在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精准发力,让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等乡村本土人才在联农带农中大显身手,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双向奔赴“引才”,增强吸引力。采取对内挖掘、对外引才的方式,开启双向“人才引进”模式,通过党组织推荐、群众举荐、逐户摸排等手段,广泛挖掘本土能工巧匠、返乡创业大学生、农场主等乡土人才,分类建立优秀人才信息库,动态掌握人才数量分布情况。发挥异地商会优势,打好引才“乡情牌”,不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座谈会和交流研讨会,为乡村营造良好的引才环境。

双向培养“育才”,提升开拓力。实施把乡土人才培养成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乡土人才的“双向培养”工程,着力培育一支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头雁队伍。按照乡土人才所需与服务产业相适应的原则,科学举办培训班,采取“理论+实操”的方式,邀请高校专家进行授课,推行动态跟踪、师徒结对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乡土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能力。

双向发力“用才”,激发驱动力。积极搭建“产业+企业+人才”用人平台,拓宽以才兴企、产才融合的发展路径,实现“产”与“才”无缝对接、双向发力。摸清本土企业人才需求,根据乡土人才实际和擅长领域,为双方牵线搭桥,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鼓励支持乡土人才带头发展小手工、小种植、小养殖、小电商、小民宿等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截至目前,在地方政府鼓励支持下,锦屏县乡土人才成立196家专业合作社、488家家庭农场,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00万余元,带动近十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农村实用人才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锦屏县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锦屏县将继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用活乡土人才资源,使他们能够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市场变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 2024-05-27 黔东南州锦屏县: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5712.html 1 探索“三双”机制 打造乡土人才集聚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