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林
“今年我的香菇长势好,已经卖完两茬了”。在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河口镇梅江村红旗茶园组的蘑菇农庄内,香味四溢,菇农张文柳说,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全靠“菇书记”张勇指导。
张勇是河口镇梅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遵义市级乡村振兴领军人才。自从红旗茶园组蘑菇农庄建成投产后,他帮助宣传、指导菇农生产、开辟香菇销售渠道,有力推动了当地香菇产业发展,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菇书记”。
张勇只是道真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队伍中的一员。为逐步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道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和乡村振兴后备力量培养的“双培养”工程,通过体制改革,系统完善“双培养”工程实施规划、拓宽培育渠道、优化培养模式,持续培育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愿意投身基层、扎根基层的乡村振兴人才,累计有47名领军人才、34名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成员,182名后备力量作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在此过程中,道真扎实推进结对帮带,34名县级领导结对帮带领军人才56名、后备力量17名,乡(镇、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市级导师、县级导师实现领军人才和后备力量结对帮带全覆盖。
为构建人才培育链式结构,道真聚焦“双培养”对象选、育、管、用、带,系统打造培养体系,制定“双培养”工程领军人才标准,累计细化识别标准21条,并从宣传发动、报名筛选、培训实习、跟踪培养、创业就业、考核管理等方面,制定环节清晰、链条推进的培养流程图。
同时,道真还整合中职学校、私营企业、村办企业、产业基地、园区等资源,成功打造县中等职业学校、贵旺公司、同辉公司为校企融合市级实训基地,打造“双培养”工程县级实训基地1个,开展实训28次842人。
在政校联育中,道真采取“前置选调、入学跟培、顶岗实习、跟踪管理”培养方式,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培训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后备力量培养。在县乡联动上,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层层推荐、比较遴选的方式,择优选拔培养对象,实行动态跟踪培养。
为涵养人才培育源头活水。道真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县培养市级组织领军人才15名、县级组织领军人才40名、乡级组织领军人才60名,其他领域(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建设、乡村规划建设)领军人才360名、乡村振兴后备力量1440名。着力实现乡村振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集聚乡村、投身乡村、发展乡村、服务乡村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