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为人民做学问

杨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思想认识上和科研工作中解决好为什么人和怎样做学问的问题,努力产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筑牢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政治立场之本、奋斗力量之源。建党百年来,一批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抟心揖志、铸梦追梦,一批改革先锋叩石垦壤、聚室而谋、固不可彻,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在前进的征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学问、研究,如果不能反映人民的需求、解决人民的难题,那么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将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力求卓越与经世济用相结合,推动一切学问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人民身上,把人民看作实践主体、研究主体、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时刻将是否为人民所想、所需、所急、所困、所盼、所用作为判断学问价值的基本旨趣,确保学问的力量来自人民、智慧出自人民、成果为了人民。

创新为人民做学问的路径

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眼睛向下,方可积蓄向上的为民智慧;身段向下,方可汇聚向上的为民情怀;脚步向下,方可汲取向上的为民力量。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务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从刺耳话里找问题、从牢骚话里找差距、从过头话里找不足,才能看清病灶、找出病因、开准药方、剔除病根。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我们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原则。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本质上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唯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才能答好优异的答卷。要躬身学术研究规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盲目跟风、不浮夸起哄,保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实证循证研究常态,保持独立思考、攻坚克难的奋斗奋进态势,保持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求新求变状态,推出一批既有原创性、前瞻性、战略性,又有高度、深度、温度的学术成果。

为人民做学问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是一时的热情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深情坚守和不懈努力。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新月异,都将带来研究方向的万千变化。我们要保持学术定力、破除惯性思维,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更面向未来,在发展大局中找准坐标、在应对变局中抓住机遇、在战胜挑战中赢得未来。

优化为人民做学问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打击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坚持教育引导不愿违、规范学术管理不能违、强化社会监督不敢违,坚决维护学术的公平和公正。整合优化学术资源,为科研人员架“桥梁”、搭“梯子”,无中生有挖掘潜在资源、借势发力用好平台资源,催生更多优秀社科学术成果从丰饶的沃壤中冒出来、长出来。

优秀的社科人才是学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是社科事业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加快人才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加大新质生产力、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研究的专业人才的补充;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破解影响社科人才成长的瓶颈问题,推动人才、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着力培养一批心无旁骛、长期深耕专业领域的人才梯队。

完备的制度是学术繁荣的关键。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科研管理制度,一定在制定上不能有偏差、在执行上不能有温差、在落实上不能有落差。必须进一步夯实科研管理体制的“四梁八柱”,积极适应科研发展和时代要求、积极倾听科研人员的呼声、积极回应科研人员的关切,做到思考筹划坚持以制度为指导、解决问题坚持以制度为武器、评价衡量坚持以制度为标尺,推动科研相关机制越来越科学、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有力。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 2024-05-2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931.html 1 为人民做学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