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推动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活力

黄丽媛

将民族文化充分利用起来,推动民族文化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定能聚合成一个更强大的文旅磁场,让文旅产业更加充满生机,让民族文化更加枝繁叶茂。

最炫民族风,最是动人心。5月18日,作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主题周倒计时城市接力(贵阳)活动主体活动之一的“娱”在贵阳·民族巡游大联欢在贵阳市举行,来自全省9个市(州)的3200余人组成29个方阵,配合3个主题装置进行巡游。民族盛装绚丽多彩、侗族琵琶歌悠扬动听、苗族板凳舞欢快热烈……集中展示了贵州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时代风尚和旅游特色,嗨翻线下参与活动的市民,也让全网观众透过屏幕“云”享了一场民族团结盛宴,不少网友喊话——“想去贵州体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贵州大地17个世居少数民族和谐共生,民族村寨星罗棋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收获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尤其是,随着文旅的深度融合,贵州民族文化屡屡“破旅而出”,西江千户苗寨、三宝侗寨等民族村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苗族银饰、水族马尾绣等文化遗产不断走出大山,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也越发坚定、丰盈。此次民族巡游大联欢,正是全省各族人民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上扬的生动彰显,也是我省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焕发新生机的生动注脚,为我们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将更多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活力提供了实践范本和探索路径。

做好“融”文章,是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活力的路径。贵州山水美不胜收,可是再美的风景若总是一副“老面孔”,游客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各大景区如果能进一步将民族文化更好利用起来,让文化与山水相融共生,既能提升山水“颜值”、增加吸引力,又能满足游客文化诉求。当然,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做加法,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真正去粗取精用好民族文化精华,并将旅游景区变成民族文化的“大舞台”“大课堂”,才能让人们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自然而然感受民族文化正能量,增强人们游有所值的体验感、收获感。

做好“新”文章,是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活力的关键。纵观当下的旅游市场,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游客正在成为消费生力军,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打卡式旅游,而是更加注重体验感,乐于追求与个人喜好和情绪高度契合的消费方式。此次民族巡游大联欢嗨爆线上线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新”字上。民族巡游的形式虽并非此次首创,但与上次相隔30年之久,于年轻人来说,形式上可谓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青云路长桌宴、520爱乐之城路边音乐会、“爽爽贵阳 炫彩夜空”楼宇灯光秀等系列配套活动,完全契合他们扎堆看演出、逛吃游、变装旅拍等新玩法。由此可见,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玩法,新玩法构建新逻辑。

做好“心”文章,是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活力的保障。体验式旅游时代,人们对旅游体验感的要求,早已不只是旅游产品本身,而是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娱”全方面、全过程,这对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民族巡游大联欢活动举行后地铁人流过多,贵阳地铁临时决定免票通行的暖心做法,收获了市民和网友的纷纷点赞。同时,也必须承认,地铁站出现严重拥挤,导致许多人无法顺利进出站的现象,暴露了我们在管理和服务上的短板。不避短才能补短板,只要政府、景区等相关单位持续增强责任感,在“心”字上下绣花功夫,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就能不断为民族文化在游人面前的呈现创造条件,让游客在舒心的旅游环境中尽情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时俱进是文化的生命。将民族文化充分利用起来,推动民族文化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定能聚合成一个更强大的文旅磁场,让文旅产业更加蓬勃发展,让民族文化更加枝繁叶茂。

--> 2024-05-2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803.html 1 推动民族文化魅力转化为旅游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