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立足生态优势 推进生态富民

——我省林下经济发展观察

工人在黎平县中潮工业园区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晾晒天麻。 杨代富 摄 (贵州图片库发)

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民在树上采摘铁皮石斛花。 吴德军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赤水市长期镇红卫村,村民在采收竹荪。 王长育 摄 (贵州图片库发)

纳雍县化作乡林下滚山鸡养殖基地。 王洋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锦屏县龙池石斛产业园里工人们在加工石斛花茶。 刘光英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锦屏县敦寨镇架寨村铁皮石斛育苗驯化基地,农民正在移栽铁皮石斛苗。 杨晓海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江口县民和镇何坝村林下淫羊藿基地,农户在管护苗圃。 刘德军 摄 (贵州图片库发)

榕江县平江镇陶家湾村林下草珊瑚育苗基地。 李长华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程佩佩 王芳蓉

截至目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为63%,森林面积达1.66亿亩,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3700余万亩。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从2020年的2203万亩增长到2023年的3467万亩,全产业链产值从2020年的4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59亿元,有效盘活了我省的森林资源。2024年,贵州省要实现稳定现有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全产业链产值目标达到850亿元。截至一季度,全省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已实现产值264亿元。

林下生财,富民兴林。贵州将林下经济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聚焦优势单品、聚焦国有林场、聚焦复合经营,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优势单品为主抓手,形成特色产区

走进赤水市大同镇天桥村,竹林下,一排排整齐的土垄下种满了红托竹荪,生长十分旺盛。

“赤水是全国有名的竹乡,全市有132.8万亩竹林,弱酸性土壤、高热多雨少日照的气候,为红托竹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李国栋介绍,为进一步推进红托竹荪产业发展,赤水市正在布局红托竹荪周年生产,将红托竹荪作为重点富民产业,形成规模达万亩以上的红托竹荪特色产区。

立足本地特色,实施单品突破。近年来,贵州重点布局林下方竹笋、天麻、石斛、茯苓、黄精、竹荪、鸡、蜂等优势单品,指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单品和产业带,持续提升单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林下经济产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截至2023年底,全省林下方竹笋达262.4万亩,形成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等大娄山方竹笋产业带;林下天麻达41.5万亩,雷山县、黎平县、德江县、镇远县等成为天麻重点示范县;林下石斛达22.7万亩,形成赤水市、安龙县、兴义市、锦屏县、荔波县等石斛产业带;林下茯苓达22.2万亩,形成黎平县、思南县、独山县、岑巩县等重点茯苓种植区;林下黄精达20.3万亩,形成印江自治县、岑巩县、江口县、天柱县、从江县、六枝特区等黄精产业带……

以国有林场为主战场,提升发展空间

走进赫章县平山国有林场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拖拉机、旋耕机在林间穿梭不停轰鸣作业,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立足生态优势,平山镇依托4万余亩国有林场,在林下因地制宜发展天麻产业。从2021年试种500亩到如今规模达到6500亩,从最初的销售天麻鲜品到如今形成一条1200吨的天麻精深加工生产线,平山镇林下天麻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不仅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产业名片,也成了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活水源泉。

贵州有105家国有林场,这些国有林场拥有最好的森林资源,是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和首选地。2023年,贵阳市9个国有林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采取与公司共建基地、共同种植、共同管理、收益分成等方式推动合作,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达2.95亿元,经营性收入达765.1万元,带动5000余农村人口月均增收2043元。

毕节市七星关区拱拢坪国有林场,采用“林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已引进投资3.34亿元,打造集培训、观摩为核心的拱拢坪“万亩天麻、千亩茯苓、百亩黄精、年存栏15万羽七彩山鸡特色养殖”林下产业园,年产天麻4500吨、茯苓3000吨,年出栏七彩山鸡10万羽,总产值达2.2亿元。

贵州各国有林场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对外合作、开展林下经济科技攻关,做到既盘活国有林场资源又提升森林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以复合经营为主模式,促进持续增收

在锦屏县龙池多彩田园铁皮石斛加工产业园里,头戴遮阳帽的工人们正在石斛架上采摘石斛鲜条。石斛产业的落户发展,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锦屏县多措并举盘活林业资源,创新林上种石斛,林中养蜂,林下养鹅、种中药材,林内发展森林康养、休闲旅游,林外实施林产品加工的“五林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一二三产高效联动、林文旅深度融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的林业经济绿色发展之路。2020年11月,锦屏县被中国林学会林下经济分会授予“全国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县”称号。

贵州山多地少,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希望和潜力在林业,全省林业部门大力推广“国储林+林下经济”“特色林业+林下经济”等发展模式,实现林地空间高效利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4月,走进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油茶种植基地,油茶林下套种的200亩黄精长势良好。

按照“建成一亩油茶林就发展一亩林下经济”的思路,岑巩县选择黄精等林下中药材单品套种,利用套种作物解决油茶过渡期管护问题,实现油茶与林下经济同步见效,一地多收。该县现有油茶林12.1万亩,2023年,“油茶+N”套种面积达9788亩,其中“油茶+黄精”面积5988亩、“油茶+其他中药材”面积1500亩、“油茶+蔬菜”2300亩,产值达3704万元。

--> 2024-05-20 ——我省林下经济发展观察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753.html 1 立足生态优势 推进生态富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