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天鹏
作家要将灵魂的触须深深扎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才能使作家自己的灵魂有温度,写出的作品才会真实可感,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古今中外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一定都是心系人民、深入人民、书写人民的。那些生命长青的文艺作品,也一定都充满对人民命运的关怀。
欧阳黔森生于贵州长于贵州,常常奔走于贵州的群山万壑之间,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对贵州这片热土充满了眷恋,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满怀深情。他的报告文学《黔村行记》以炽热的人民情怀讴歌新时代贵州乡村的巨大变化,以精湛的笔法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贵州人民的生活从贫困到富足的历史变化,以及新时代下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波澜壮举。作者从化屋村到苟坝村,再从苟坝村到花茂村、普梯村,最后再到三宝街道,讲述的是贵州农村山乡巨变的新面貌,呈现的一幅贵州美丽乡村的黔行图,处处洋溢着真善美。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无论篇幅大小,往往是真善美统一的。它能给予人希望、阳光和沉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真”是文学的根基。在一次采访中,欧阳黔森说:“如果作家的描写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一定不是落在纸上的那两个字——震撼,而是你的讲述能否一唱三叹。在我走过村寨的采访中,坚持一条这样的原则,不管是谁提供什么样的资料给我,不到一线眼见为实地访问,绝不引用。体会最深的是与老百姓促膝长谈,他们的表白是质朴的,质朴的表白令人震撼。”正是他长期以来的文学坚守,他笔下的《黔村行记》才会真实地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民朝着美好生活奋斗的蓬勃伟力,再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农村的真实新面貌。化屋村依托苗绣、乡村旅游等产业使年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苟坝村打造“红装绿裹”文化品牌,促进当地发展;花茂村“绿色花茂”“五为民”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方法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点和旅游产业化的桥头堡;三宝乡整乡搬迁到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以后,大力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这些记载了贵州农村脱贫致富壮阔而又客观的历史内容,便构成了《黔村行记》的“真”。
“善”在文学艺术中主要是指文章呈现的思想内涵、道德品质、精神品格具有正向的影响。《黔村行记》中讲述了郭支书依靠两辆客运中巴车发家后,带领普梯村乡亲们种桃树、修路、办合作社的先进事迹,反映并赞扬了在脱贫攻坚工程中像郭支书这样的基层干部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辞艰辛、不畏艰难的可贵奋斗精神。作品高度聚焦从化屋村到三宝街道的几个村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来的巨大变化,看似写的只是几个村子脱贫致富的故事,但实则每一处的山乡巨变都有来自党和国家的宏大力量推动,艺术地彰显了时代的主旋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美往往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体验。诗性的语言与真实性的叙述有机交融在一起,这便是《黔村行记》的“美”。
“这风这雨,千万年酸蚀和侵染,剥蚀出你的瘦骨嶙峋;这天这地,亿万年隆起与沉陷,构筑了你的万峰成林。磅礴的乌蒙山,却是喀斯特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极度美丽,但又极度贫困。”这是极具抒情性的文字,既赞叹了贵州山川的壮阔,又有几分对美丽背后贫苦境遇的一声厚重叹息,如同秋天的阳光,宽厚、明亮却又有几丝淡淡的忧伤,这是一种悲壮的美,给读者带来了意蕴深厚的艺术享受。“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眼前一片生机盎然,黄的是油菜花,红的是桃花,白的是梨花,晨风吹满了山谷,一时芳香弥漫。”这是作者在看到乡村振兴工程取得重大成效后写的一句话。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此时已然不同,涤荡了忧伤,有的只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期待。这样的语言就像是春天的阳光,温暖、明亮,充满着祥和与生机勃勃,给予读者情思丰富的审美体验。此外,质朴通俗的俚语使用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为作品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一个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郭支书就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一句质朴通俗的话把村干部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作用生动地展现出来。“来屋头玩”既是新农人曾付国创建的品牌,也是贵州地地道道的方言。“老火炖鸡汤”“黑毛土猪腊肉”“老土罐古树茶”以及“香椿木槽打制的糍粑”,这些既是曾付国搞的菜名,也是充满黔味的地方“土特产”。“住上新房子”“分到钱票子”“过上好日子”,这是作者见到三宝乡贫困群众脱贫后发自肺腑的书写。
对于贵州这片土地,欧阳黔森是有着深沉的感情的。在他的眼里,地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如同母子:“贵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贵州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但只有静下心来,深深扎根于人民、扎根于这片土地,才能挖掘出最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创作出感人的文艺作品。”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的活水源头,只有走近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写出“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文艺作品。欧阳黔森正是凭借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命运的关怀,他才无惧道阻路长、山高水远,翻山越岭地去记录,用文字为贵州人民的脱贫致富、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发自肺腑地欢呼雀跃和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