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郭立
大坝村,位于安顺市区东南方向约30公里外的西秀区双堡镇。错落有致的红瓦白墙别墅,宽敞整洁的柏油路,生长茂盛的金刺梨……如今的大坝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裕,再不是曾经一穷二白的模样。这些,都与村支书陈大兴27年来的呕心沥血密不可分。
1996年,老支书陈万德在病重之际和镇村领导商量,大家都认为陈大兴“有责任心、靠得住、爱帮人”,组织决定把带领村民“斗穷”的担子交给他。
“我以前只会种田巡山,村支书可从来没干过。当时脑袋里面一片空白,懵得很。”突然从甘堡林场的临时护林员变成大坝村的“当家人”,这让28岁的陈大兴一时手足无措。
好在,年轻的陈大兴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
大坝村发展产业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种烤烟、种药材、种竹荪、养牛、办苗圃……能种的都拿来种一遍,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在寻求产业发展的路上,大坝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长期操劳,不到40岁,陈大兴已白了头。
得益于护林员的从业经历,2009年,陈大兴打听到林业部门正在推广一种无籽刺梨。“其实就是我们这里漫山遍野的金刺梨。这个品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当时我就去了解市场价格,能卖到40块钱一斤。”
陈大兴把计划告诉大家后,却遭到大部分村民反对。“我们不相信他,山上到处都有金刺梨,哪里能赚钱?”在村民王顺秀印象中,金刺梨太常见了,实在没啥稀奇的。
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点样子。实在没有成功案例说服村民,陈大兴只好自己创造案例——先尝试种30亩。他坚信,只要种成功了,收益肯定会超过玉米和洋芋,大家就会跟着自己干。
除草、松土、浇水、治虫……陈大兴一头扎进刺梨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寒暑,1000多个昼夜,1200株金刺梨终于结出“金果”,金刺梨一经上市便获得市场青睐。村民们看到陈大兴赚了钱,纷纷加入种植队伍。
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渐渐地,大坝村金刺梨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村集体经济结余达到了350万元。
“大坝村的出路,渐渐在我脑中明晰起来。看到大家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也非常开心,这一切就像个梦一样。”陈大兴说。
如果说陈大兴的第一个梦想是“脱贫梦”,那让大坝村村民住上好房子,则是他的第二个梦。
有刺梨产业支撑,村“两委”商量后决定:重新集中规划建设新村,用五年时间拆掉村里的破旧老房,每家建一栋宽敞的花园别墅。
每栋别墅的修建预算30万元,钱从哪里来?
“陈大兴把早年卖树苗的‘老窖’都拿出来垫资了,每栋垫付10万元。同时又自己作担保并支付利息,让村民去信用社贷款10万元,最后10万元从村里的拆迁补偿款里扣除。”每每说到此事,大坝村老支书卢正学总是赞扬陈大兴有担当、敢作为。
“除了装修的12万元,我没拿一分钱现金,就住进了这么一套大房子。”张美红是第一批住进别墅的村民,喜悦之情,发自内心。
大坝村村史馆里有一张陈大兴年轻时的照片,28岁的陈大兴板寸头、白衬衫、身材魁梧,厚实且稳重,胸前的党员徽章红得耀眼。
时光一晃,二十七年。昔日喜欢打猎兔子、仰望大山的小伙子,早已成为全村人的希望和依靠,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山林之间、家家户户,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大坝村村民走向幸福的日子里。
“其实,我没什么成就感,虽然已经不是年轻人,但年轻时想做的事还没做完,还要继续做。”在大坝村追求幸福的路上,陈大兴从没停止过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