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阳明心学主要命题的现代诠释

龚晓康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阳明心学主要包括“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如何梳理其内在脉络、发掘其本来精义、赋予其时代价值,是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关键所在。

“知行合一”要表明本心不但能为人提供道德的直觉,亦能为人提供道德的动力。王阳明区分了心、意、身的不同知行向度:“心”之知为良知,其行为良能;“意”之“知”为思虑认知,其行为意志发动;“身”之知为感官感知,其行为身体行动。此中,心之良知良能居于本体的地位,王阳明谓之为“知行本体”。而他所批评的知行二分,并不是说意识认知与身体行动相脱节,而是说作为知行本体的良知良能为私欲所遮蔽,“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人若是落入私欲之中,那他即使拥有再多的孝之知识,也无法让他有孝之真切行动。故而,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讨论并非去追问认知与行动的先后,而是去追问如何破除私欲的遮蔽以挺立知行本体。他说:“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此知行合一之本旨也。”故在王阳明这里,“知行合一”的真正义趣,在于破除自私的意欲以唤醒本心的力量。在他看来,只有唤醒本心内在的力量,人才能拥有道德的直觉与行为的动力。

“致良知”要阐明良知能为人提供道德的法则,但需要道德的实践显发之。人人皆有本心良知,但却易为私欲所遮蔽,故需艰苦卓绝的工夫以破除遮蔽而显发之,这就是“致良知”的工夫。而良知实是本心安与不安的直觉感应:“顺天地万物之理则心安,不顺天地万物之理则心有不安,安与不安之际,其名曰‘知’。”而在心之安与不安处,人有对善恶的直觉判断:顺于天地万物之理者,心有所安而直觉之,这就是良知的“知善”;逆于天地万物之理者,心有不安而直觉之,这就是良知的“知恶”。因此,良知之知善知恶,其实是心之安与不安的直觉。而良知对于善恶的直觉,能为人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

王阳明更为强调,良知之显发不离于事上磨炼的工夫,“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这是因为,人之私欲潜藏极深,只有经由事上磨炼,亦即在应事接物之中,才能破除遮蔽以显发良知。当良知之遮蔽得以破除时,则归于本心的自然流行,“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而人之所以有孝悌的行动,乃是因为心中有仁爱,“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因此,所有的道德实践工夫,皆是基于“爱”而展开。

总而言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涉及了道德的源泉与主体、道德的直觉与动力、道德的法则与实践,回答了人何以有道德以及如何有道德的问题,这在当下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为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贵州大学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研究省创新团队带头人)

--> 2024-05-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395.html 1 阳明心学主要命题的现代诠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