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激发乡村振兴中民族文化的力量

陈晓英

贵州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饮食、建筑等要素,构成乡村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基础,具有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我们应坚持守正创新,让民族文化赋予乡村振兴驱动力和创造力,走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激发民族文化蕴含的经济价值,走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富裕之路。在文旅深度融合大背景下,火爆出圈的“村超”“村BA”,是典型的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是民族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高分答卷。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应借鉴“村超”“村BA”的经验,充分挖掘自身民族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变文化资源为发展资本,将现有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有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抓好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传承好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制作、传统习俗等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废弃工厂等资源,促进对民宿产业的持续投入和开发运营,结合实际发展当地独有的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区。广泛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活动,支持举办非遗展演、民俗体验、民间赛事等活动,打造“非遗+文旅”消费新场景,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到当地体验、观看,拉动乡村餐饮业、住宿业等旅游经济发展。

挖掘民族文化蕴含的美育价值,走出成风化俗的乡村文明之路。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民族文化中体现着民族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知识与经验,蕴含着守望相助、父慈子孝、敬老孝亲、吃苦耐劳等优秀精神品格,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应汲取民族文化蕴含的生活理念、价值观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土地资源保护、粮食安全、乡风文明建设等,弘扬时代新风、抵制不正之风,促进乡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活态化传承,深入挖掘激活这些民族乡村文化基因,通过文化纽带把群众凝聚起来、把文明新风树立起来。健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民族文化的乡土人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培养民族乡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乡村中营造仁爱孝悌、敦亲睦邻、敬老孝亲、谦和好礼的社会风气。

用好民族文化蕴含的秩序价值,走出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之路。实现民族乡村的有效治理,需要因地制宜“找对路子”,把民族文化蕴含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入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中,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结合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特点,将族群中认可的孝敬老人、邻里相助、婚丧嫁娶等价值理念,以通俗易懂又接地气的方式写进村规民约,探索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构建民族乡村新型治理机制,组建由寨老、乡村能人等构成的议事小组,依据村规民约为村子的日常事务建言献策、做好监督管理、化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和谐。发挥道德讲堂、文明实践中心、宗祠等阵地和载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形成以德铸魂、以德促行、以德化人的乡村治理生态。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23GZGXRW119〕研究成果)

--> 2024-05-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391.html 1 激发乡村振兴中民族文化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