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苗族的文化法典

李会堂(右一)在祭祀仪式上诵《苗族贾理》。 (受访者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苗族贾理》简介:

“贾理”是苗族传统社会用来作为议榔立法、理老司法、寨老或鼓藏头主持公共事务和执法的古规古理,是一种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体的苗族原典文化,广泛流行于苗语黔东方言区的凯里、丹寨、麻江、黄平、施秉等县(市)。

《苗族贾理》是口头传承,通过办班传授、家庭传承和拜师学习三种方式进行传承。其集中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经典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具有文化学、人类学、史学、哲学、宗教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2008年《苗族贾理》(黔东南州)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贾理》代表性传承人李会堂:

领悟贾理精髓唤醒无形文化

一尺二寸长的竹片,一支在面前横放,其余拿在手中,每诵完一段,就拿起一支搭在面前的竹片上,放完12支,就诵完了一组。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丹寨县扬武镇扬诵村贾师李会堂诵“理”的场景。

“理”就是贾理,苗族贾理是苗族先民言行必遵的准则。“人学贾理之后,就能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李会堂告诉记者,他从学习到独立演出共用了10年时间。

在李会堂将所有的贾理内容熟记后,父亲上山为他砍来竹子,锯成12支大约40厘米的竹片,制成贾签,交到了他的手中。至此,李会堂获得了贾师的“从业许可证”。李会堂通晓《开天立地》《洪水滔天》《葫芦兄妹》《梨果柿树》《妹榜妹留》等内容,并熟练掌握与之相关仪式,成为《苗族贾理》第五代传承人。

贾师的身份让他除了忙于农活,还要忙着为村民调解纠纷。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替代了贾理在苗族中的作用,如今的李会堂与贾理更多出现在祭祀场合。

“汉人离不了字,苗家丢不了理。通过口头说唱的形式,贾理得以世代相传至今。”李会堂说,自己每年坚持在农闲时节,举办2期《苗族贾理》培训班,每期学员10名左右,通过身传心授等方式保护和传承《苗族贾理》,现在已有10余名徒弟。

--> 2024-05-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354.html 1 苗族的文化法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