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到湄潭县复兴镇赶乡场——

牛杂汤 干净茶 烟火气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皓 邓钺洁 胡晓梅 通讯员 文孝波

“我去复兴镇赶场了!”5月8日,农历四月初一,天刚亮,家住湄潭县马山镇白杨山组的唐净刚给家人交代了一句,便骑着三轮车奔向复兴镇的乡场。

复兴镇的乡场是5天赶一轮,每逢农历一、六,热闹的场景准时上演。虽然现在是农忙时节,来赶场的人比不上年前节后,但五六百米的街道仍然是熙熙攘攘,摊位一个挨着一个,背着背篓的村民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

一阵异香飘荡在乡场上,这来自牛杂汤锅的摊位。只见大铁锅里炖满洗净切好的牛杂,油辣椒、大蒜瓣、蒜苗、香葱等辅料整齐摆放。禁不住“诱惑”,唐净刚虽然自家生意还没开张,但也“豪掷”12元来了碗牛杂汤。

细雨绵绵中,热腾腾的牛杂汤让唐净刚心满意足,麻利地铺开了自己的补鞋摊。补鞋30年,唐净刚奔波在湄潭各个乡场上,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在补鞋的人越来越少,他又“与时俱进”增加了修理农机具的业务。“补一个洞1元,加一个鞋底4元,修喷雾器10元。”到上午10点,已经挣了30多元,“够吃几碗牛杂了!”他笑着说。

修补生意还可以,但唐净刚顺道带来的自家茶叶却一两都没卖出去。复兴镇人口有四万多,95%以上从事茶产业,茶园面积达到9.7万亩,“茶在我们这里可以说就像口粮一样,一般只有来赶场的外地人会买茶,本地人不缺这个。”唐净刚对这事看得挺淡,“顺手带过来,卖不卖得出去随缘喽。”

种茶需要农资,复兴镇杨家坪村村民周定康夫妇就是专门来买肥料的。他家种了三亩茶,因为湄潭当地对“干净茶”的标准管控很严,所以选择农药肥料就得慎重。

走进乡场上的农资超市,老板谭诗彬迎上来热情介绍:“用我们的肥料确实比其他低端肥料要贵一些,按照每亩撒两包算要多花30元左右,但是我们这种复合肥能让每亩芽茶增产60斤,也就是能多挣将近1000元,而且农残合格,这个账划算哟!”看见周定康夫妇有意购买但又心怀疑虑,谭诗彬决定送十斤肥料给他试用:“好肥料不怕考验,我做的是长期生意,要的就是回头客。”这让周定康夫妇不再犹豫,当即掏钱购买了一百斤复合肥。

走出农资超市,周定康夫妇看到有位老奶奶守着一堆茄子苗坐在小凳上。老奶奶住在复兴镇复兴村,今天来赶场买面条,顺便带点自己育的苗来卖。“一块钱一棵,买几棵回去种在屋前空地上,夏天就有茄子吃了,咋样?”征求完妻子意见,周定康掏出五元钱,选好了五根茄子苗。

不远处,四位来赶场的村民聚在一张桌子边,一人一杯散酒一个油炸粑,一边打当地流行的“大二”纸牌,一边闲聊家长里短,在这集市升腾的烟火气中,享受着他们最惬意的时光。

--> 2024-05-13 到湄潭县复兴镇赶乡场——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4214.html 1 牛杂汤 干净茶 烟火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