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莉君
行走在赤水河畔家喻户晓的酒城——习水县,浓浓酒香撩拨着鼻腔,让人还未饮佳酿,就已陶醉其间。
2023年,习水白酒产量16.2万千升,销售收入346.8亿元,跻身全国白酒七大主产区,成为中国酱酒核心产区第二极。
酱酒逐鹿时代,习水白酒如何香飘神州大地?近日,记者深入习水县,探寻答案。
春夏之交,正是高粱育苗移栽关键期。在习水县各乡镇,一片片土地被翻耕后种上高粱。在海拔470多米的习酒镇桃竹村,村民们正忙着将大棚里的高粱苗移栽到地里。
在竖立着“贵州习酒酒用高粱示范基地”的地块,20多位村民分工有序,定行距、挖坑、栽苗,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叶片三到四片最合适移栽,成活率高;栽种的距离也有严格要求,要保证高粱后期的通风透光且便于耕管。”习水县农业农村局红粮办高级农艺师王福琪,一边看苗一边指导村民移栽。
为把好育苗移栽质量关,这段时间,习水县红粮办的技术员都在各个乡镇跑,对高粱育苗、栽种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从开始的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晾晒、装袋储存,都是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确保高粱严格按标准种植和储存。”王福琪介绍,按“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县里免费提供生产所需的高粱种子、有机肥、生物制剂等物资,对所有订单农户统一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减轻农户生产成本投入的同时,降低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种植风险。据了解,今年习水种植高粱超20万亩。
好的原料,要有好的工艺,才能酿出好酒。大娄山下,沿着赤水河峡谷蜿蜒而建的贵州习酒,气势磅礴。在习酒制酒十车间1号生产房,工作人员忙着对高粱进行堆积发酵,一旁的窖池内,附上红窖泥的高粱正进行厌氧发酵。
在赤水河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的自然条件加持下,习酒按照“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按质分装储存,精心勾调。”的古老“12987”酿造工艺,习酒历久弥香。
“习酒不仅酒好,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尝过一口习酒,来自江苏扬州的经销商王佩海连连点赞,同行的28名来自扬州的销售商也纷纷竖起大拇指。秉承中国传统白酒技艺精华,坚守纯粮固态发酵工艺,习酒产品直达全国省会城市,省外经销商超2000家。
为更好适应市场,习酒在传承上发力的同时不断创新。近期对君品习酒、习酒窖藏1988、金钻习酒,三款产品整体品质和口感进行提档升级,使其感官变化、风味特征、酒体风格更加凸显。而100余名涵盖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白酒工艺大师、贵州酿酒大师,以及2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习酒严把质量关。
2023年,习水白酒产业对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9.5%,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99.3%,是习水当之无愧的首位主导产业。全县有酒企17家、规划万吨以上酒企8家,有习酒公司、茅台和义兴公司2个百亿级企业,安酒、小糊涂仙、中赤等一批亿元级企业,形成“2+3+N”白酒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一业兴,百业起。白酒产业的兴起,链起习水的包材产业。
在位于温水镇的贵州习水白酒包材产业园内的贵州沣熠包装全自动注塑车间,沿着一排排输料管,原料经过机械压制、冷却、定型后,一个个酒瓶盖、酒盒罩就被生产出来。
作为一家成熟、专业的特种防伪瓶盖与亚克力透明盒生产企业,贵州沣熠包装2022年6月投产后,产值已达1.28亿元。该公司总经理林喜坤介绍,公司主要为习酒生产配套包装盒。
白酒产业是习水县打造的首位产业。2019年,为持续做好补链强链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该县通过腾笼换鸟,将原温水装备制造园区改建为白酒包材产业园,开始打造包材产业。不到5年时间,已相继有生产瓶盖、玻璃瓶、纸板、皮盒、纸盒等18家白酒配套包材企业落地温水镇。同时带动二郎白酒包材产业联动发展。
“聚焦‘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建设,力争白酒产能突破20万千升,产量完成17万千升,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聚焦‘全国酱酒配套基地’建设,力争全县白酒包材产值达18亿元,本地配套率超65%。”对于首位产业的发展规划,习水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十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