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游明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为国有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敢为人先争当“先锋”。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的机遇,紧紧围绕我省主战略、主定位,按照全省“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盯壮大企业核心产业的需要,对标行业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科技企业,认真梳理“卡脖子”问题,选准一批最紧迫最具战略性的核心技术清单和卡点,大力推动资本、技术、人才、设备、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向重点项目和重点技术倾斜,集中打好攻坚战。全力聚焦煤化工、磷化工、锰加工、白酒产业、钢绳产业、大数据、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优势特色产业面临的技术短板,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独门绝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不断开发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企业新优势,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

聚焦壮大产业链创新链,奋发有为争当“链长”。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锚定“3533”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全省“六大产业基地”及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聚焦提升企业的核心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大数据为驱动,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因企制宜,勇于担当作为,大力加快我省煤电酒烟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煤电、光伏、风电等现代能源企业,加快磷煤铝锰锂等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加快壮大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大数据、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业水平等主导产业,实现建链稳链强链,大力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和卓著品牌,做强做优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通过产业强实现企业强,使更多的国有企业成为“链长”。

聚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示范引领争当“台柱”。采取有效措施,以典型引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加大投入,做实做强做大现有省级创新平台,提升平台水平,力争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同时,要制定规划和方案,采取外引内联,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类所有制企业等,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及产业联盟,新建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并当好平台的强大后盾,成为台柱,依托平台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活动,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聚焦加大研发投入,多方筹资争当“主角”。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角”作用,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切实制定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用好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贷款等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加大研发投入,每年要足额将研发经费纳入企业预算并拨付到位,同时大力争取国家和省有关资金支持投入,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有关联合资金。要广泛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鼓励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股权投资,全方位多渠道增加研发投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和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改革争当“领头雁”。国有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要以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定价和评价机制,制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办法,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实行科技创新、分红、工资总额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政策,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广泛宣传,定期向社会发布科技成果推荐目录,主动对接投融资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供需对接,形成“科技+资本+产业”的发展模式。企业还要聚焦行业技术前沿、核心产业、生产经营需求,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加强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聚焦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提升实力争当“主力”。国有企业应抓住实施“科技入黔”和“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服务、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放宽政策,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行业尖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落实有关配套服务保障措施,重点从工资待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科研经费、项目安排、实验设备等方面,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顶级”配置,切实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创新上来,形成创新的高地,人才的洼地,孵化的基地,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还要建立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业绩考核办法,完善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机制,建立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精心用好各类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为贵州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 2024-05-0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3890.html 1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