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黄大发: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加油干、坚持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林 潘德玉

编者按

时光在流年中沉淀,在坚持、积累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像金子般一样闪闪发亮。黄大发、余留芬、邓迎香、李桂莲……在多彩贵州这片亚热带高原上,有一批人,他们一直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年份英雄”,而他们的奋斗也是从青春开始的。贵州日报推出《“年份英雄”的青春岁月》专题,为大家讲述“年份英雄”的青春故事。

“老支书,可以跟您合张影吗?”

“好啊。这样可以吗?再来一张好不好?”

“你们从这儿下去,河边风景好,多看看!”

4月30日,在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见到“时代楷模”黄大发时正值午后,他穿着白衬衣、黑西裤,忙着与每一波前来拜访的游客合影。尽管他已经年近90岁高龄,腰背却挺得笔直,精神抖擞。

“老支书精神头好得很,不输年轻人。”镇里的年轻干部称赞说。

招呼记者坐下来,回忆起往事,黄大发滔滔不绝。

1951年,年仅16岁的黄大发就当了民兵,任班长。7年后,他担任生产队大队长。

“青年人不要怕,要敢于担当。”青年黄大发的担当,让当地群众最记忆犹新的就是1959年的“杀牛事件”。

1959年,村里食物短缺,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当时村集体喂了3头牛,但牛是生产队最重要的集体生产资料,私自杀牛是要被判刑的。牛到底能不能杀?村民们都不敢表态支持。年轻的黄大发却主动站出来说“人都没了,留下牛有什么用!”他表态承担责任,先后动手杀了两头耕牛,煮熟分给群众吃,让大家渡过了难关。

杀牛救了人命,让村民们发自内心地信服这个敢于担当的年轻人。也正是在那一年,黄大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为党员的黄大发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我对自己有三个要求,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黄大发解释说,抽烟喝酒赌钱都让人丧失干劲儿,所以自己终身保持“三不”的习惯。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年轻时候的黄大发一直一心为公。他从小父母双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因此,他也常说“命都是党和乡亲们给的,一定要懂得感恩,靠奋斗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这成为后来黄大发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修渠引水的精神动力。

入党后,黄大发也很懂得团结身边的有志青年。“越多青年入党,国家就越有力量。”身为青年党员,黄大发深知青年具备的能量,他积极发动身边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平时劳动时我就在观察,谁最上进,谁最肯干,就找到他,劝说他入党。”短短几年间,村里的共产党员就从2名增加到18名。

许多年后,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的故事广为流传。追忆峥嵘岁月,当年参与修渠的村里人都说,黄大发言传身教,为村里的年轻人上了一课。

时间回溯到1992年,黄彬强26岁,是第一批参与修渠的村民。在修渠现场,黄大发带头苦干实干、亲力亲为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人家决心很大,修渠缺的炸药,是他自己买了背回来的。”黄彬强回忆,在最危险的擦耳岩修渠时,老人家仅在腰上系了根绳子就带头翻过去了。“要知道,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老支书动身前,即使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一切,都让黄彬强佩服不已。

被榜样的力量激励,黄彬强和另外十多个青年加入了突击队伍,到最危险的地段修渠,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从老支书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实干。”后来,在黄大发等介绍下,黄彬强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连续担任三届村委会干部,给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团结带领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对待年轻人,要多鼓励表扬。”谈起与青年人相处诀窍,黄大发说,要讲究工作方法,好言好语地与年轻人交流,才能更好帮助他们成才。

面对困难,青年黄大发早早立下修渠引水的志向,并用了30多年时间使之成为现实。很多年轻人问黄大发,怎样才能让青春不迷茫。黄大发坚定地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必须听党话、跟党走。我年轻时候就觉得,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加油干、坚持干,最后一定可以实现。现在我依然这样觉得。”

--> 2024-05-0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3692.html 1 黄大发: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加油干、坚持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