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前行篇 扎根地方办职教

20年,是黔西南职院用一腔热血、激情与赤诚写给党、写给国家的闪光诗行,写在苍茫大地、教育历史上的永恒诗篇。

每一个里程的节点,每一道岁月的年轮,清晰地记录着党的亲切关怀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该校历届领导班子和一代代师生的奉献和收获,更见证了黔西南职教事业的崛起和辉煌。

专注特色,做专业建设的先行者——

黔西南职院坚持“边教学、边建立、边科研”的办学思路,坚持探究“市场导向、订单招生、学训并举、校企结合、两证毕业”的办学形式,构建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师资雄厚、政通人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积淀了深厚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底蕴。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按照“服务发展、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要求,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专业优势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建设好“高标准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重点专业群、高素质‘双师型’队伍”,营造“匠心”管理、“匠心”服务、“匠心”教学、“匠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重点打造了畜牧兽医、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护理6个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围绕特色骨干专业打造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中医药康养、护理4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开设高职专业25个,中职专业3个,技工专业1个,其中省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门、课程思政项目15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践课程15门以上。

该校以建设高标准实验实训基地推动教学教育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前,建有省级护理开放实训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医药实训中心、生命科学馆、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旅游酒店实训室、建筑工程实训室、电商实训室、特色中草药种植与检测实训公共实训平台、山地生态农业开放实训基地、汽车综合实训室等86个专业实训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126个。

黔西南职院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匠心”育人关键。如今,有教职工455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教授12人、副教授105人、硕士及博士(含在读)166人、省级职教名师2人、州管专家3人,州科技人才5人、州级农业专家11人、“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各2人、“甲秀之光”访问学者4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50.69%。教师获国家级表彰2项,省级表彰12项。

用好人才、注重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释放教育新能量,一个个教学成果、优秀教学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近年来,该校获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166项、取得10项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5项专利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1179篇,其中核心期刊87篇。21个项目获省质量提升工程、兴黔富民行动计划与“技能贵州”行动计划立项;“星问”团队创作的“汇创潮茶”项目获2022年“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特等奖,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团队;2022—2023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获银奖2项、铜奖10项。

服务大局,做产教融合的引领者——

黔西南职院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推行“以父母的情怀关爱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塑造学生、以严格的管理规范学生、以精湛的技艺教导学生”的育人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值赋能。

“我们从学徒班毕业了,谢谢老师的辛苦付出,祝您护士节快乐。”2023年5月12日,27位黔西南职院护理系学子喜领结业证书,并献花谢师恩。

合作始于2020年,黔西南职院、黔西南州医院签约开设“州医护理班”。学子从学到练、到就业,院校形成良好的互融机制,职业技能的提升效果、就业的拉动作用立竿见影。

“‘州医护理班’有23名学生参加了招聘考试,其中4名学生成功考入黔西南州医院,实现毕业即就业,正好检验了双方的培训成果。”黔西南职院护理系主任米树文说。

圆了“出了校门进院门的”的就业梦,学子李全由说:“这个班办得特别好,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进步,无不得益于学校、医院合作搭建的好平台,各位良师益友的指引和培养。”

黔西南职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企业、医院等开设多个“订单式”培养班,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既成为招生的一块金字招牌,也让师生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强劲动能。

该校2021届生物工程系高职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专业毕业生张帅,现任正安县复兴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贵州鑫林溪有限公司理事长,作为一名高级制茶师,他参与推进的“世界银行贵州扶贫项目第一合作社”项目,有效拓宽了项目区204户群众的增收致富路;商务系副教授邓伟、生物工程系教授王永树、卢梅深入册亨县坡妹镇大路村,与该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册亨县山地牛粪养殖蚯蚓生态循环种养一体模式”产业创新创业服务项目,带领群众“淘金”;在省级科技特派员、生物工程系教授王永树的技术帮扶下,养牛成了黔西南州册亨县巧马镇板坝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近五年,该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办学质量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毕业生初次平均就业率为81%以上,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护理系获得“贵州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教师李匀娥、王海获“贵州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教师秦露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卓越奖”称号。

立德树人,做文化传承的示范者——

师生与阔别校园多年的校友们在校园里穿行,诉不完的校园趣事,道不完的热切思念,黔西南职院之于他们,不只是一所学校、一段经历,更是滋养身心、奋力前行的力量之源。

被黔西南州卫校“民族医士专业”录取,与黔西南职院结缘。毕业后,潘凤一袭白衣一个药箱,长年奔走苗岭,是坚守安龙县普坪镇的乡村医生,还是“最美乡村医生”“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妇幼天使”“全国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我获得的所有成绩离不开母校的教育与教诲,母校给我‘鱼’,更给了我‘渔’。”潘凤说。

“我27岁接触茶艺,是技能的受益者。”青年教师朱钰是茶艺教师、茶艺技师,还是茶艺作品的创造者、茶文化的传播者,多次受邀担任省、州级别的竞赛评委。在黔西南职院,她用实际行动,不断为学科建设、人才培育进行新的思考、迈出新的步伐,赢得尊敬信任,争得荣誉口碑,树立了“职教茶人”的良好形象。

从村里进到城里读书,山里去到沿海打工,返校求提升,毕业后靠技术在涉农企业站稳脚跟时,却又辞去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助农强农惠农,“新农人”孙华返校送“干货”,对“折腾”的生活进行总结,希望学弟学妹们学好本领,到广大农村有所作为。

他说:“职业教育改变了我,对于困难家庭学子,通过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获得稳定收入,是更实际的选择。”

“在黔西南职院读书,我接受了很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我正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业梦。”2022年毕业后,魏彪就扎进大山、走进茶场,一心种一株优茶、泡一杯好茶。如今,通过百亩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带动周边灵活就业千余人次,是当地公认的既懂生产,还了解茶文化,又会制茶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贵州省插花花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黔西南职院学生梁启生选用了常见又有美好寓意的花材搭配田间稻壳、布依蓝丝线等素材创作了《锦绣黔城 美美与共》,诠释自己对家乡、民族的理解,传递团结奋斗、建设黔城的愿景,一举摘得了学生组一等奖和现代花艺金奖两个大奖,圆了“花艺梦”。

站上领奖台,他说,有苦尽甘来的甜蜜,有满腔要说的感恩,有生逢其时的感慨,有为母校争得荣誉的自豪,更有勇于打破偏见的坚定。

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心间,从立德树人到醉心科研,从创新创业到服务乡村,大家的“跑法”虽不同,但均选择在黔西南职院学习技能、服务大局中努力成就一个个精彩的“小我”,让职业教育的形象更加鲜活。

廿载春华秋实,不论是艰苦创校时的筚路蓝缕,奋进发展中的壮歌以行,直面改革发展的诸多挑战,还是投身时代的信心满怀,求索与开拓、困难与辉煌,都深深内化为心中传承永续的热血记忆和引以为豪的精神坐标。

诚如该校校歌中“我们并肩是群峰列阵”“人生的道路千种风情”“美丽的春天万紫千红,离不开一朵朵盛开的小花”等歌词所示,昔日满怀壮志从黔西南职院扬帆的学子,如今都早已在各自的领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抛洒青春与汗水。

--> 2024-04-2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3303.html 1 前行篇 扎根地方办职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