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忠 杨海 韦宇
“薅秧也会遇草蔸,扯掉草蔸朝后丢。千年田坝水长流,人生只是过水丘。”接过特邀调解员、苗族歌师杨丽春的“嘎百福”劝和歌,法官也以“嘎歌”相劝,“丝瓜过时满肚筋,理来理去理不清。留着青山得柴烧,留着和气得开心……”
他们边唱边说,耐心规劝,刚才还为相邻纠纷怒目对视的苗胞潘也养与潘多约,怒气渐渐平息,最后互谅互让,重归旧好。
这一场景,是雷山县人民法院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以“四借助四加强”举措,呵护和美家园的缩影。
借助民族说唱习俗 加强“乡音法官”锻造
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管辖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和凯里市的环资案件。三年来,该庭立足脚下热土,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山区“枫”景。
名列国家级非遗的嘎百福,是辖区群众吸取古歌、盘歌、酒歌、情歌、故事、寓言等养分,综合说唱、音乐、表演的苗族曲艺。该法庭借助民族珍宝,创建“嘎百福调解室”,聘请周志英等10名嘎百福传承人担任特邀调解员,以歌释法、以歌明理、以歌促调。法庭又在人民调解员培训中,增设“嘎百福歌”教学内容。
法官们虚心向歌师和群众学习,讲苗话、唱苗歌,当好“乡音法官”“双语法官”,增添服务本领,并就传统村落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相邻关系和土地权属等纠纷,编写29首“嘎百福歌”新歌词,推动纠纷化解、强化生态治理。
法庭发挥乡村治理前哨作用,健全诉调对接,联动各方解纷,创建“嘎歌共唱、纠纷共调、非遗共传、生态共护”特色模式,为构建诉源治理大局、降低万人起诉率,奉献了司法智慧和能量。
借助敬畏自然习俗 加强生态文明护航
当地群众认为草木皆有生命,讲求人与自然和谐,还把这一生存智慧渗透于山林经营契约中。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借水行船”,强化生态文明护航。
村民罗某松持过期采伐证砍自家林木,因其不是公益林,公诉方没有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而且当地森林覆盖率很高,如令被告补植复绿又无地种树,如实行异地补植,协调难度也较大。
法庭创新思路,从效力“双碳”目标的高度护航生态,由基层法庭小视角上升到国家层面大视野,探索“生态司法+碳汇补偿”新模式。建议公诉方与罗某松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前磋商协议,为法庭予以司法确认,并发出判前《碳汇认购令》,将传统补植复绿模式打破区域界线,催生贵州认购碳汇修复生态案,完善“五书一令”工作机制。该法庭对认罪悔罪的罗某松适用缓刑,避免收监导致致贫返贫,使其全家和乡亲倍感党和政府及法院的温暖,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在办理盗割2600岁“古楠木王”一案中,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弘扬能动司法,立足延伸效应,下好对被告“七重”惩罚、发出《古树救治令》等“四步棋”,获评最高院典型案例,入选最高院和央视联合推出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
司法护航,山青水长。近三年,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受理环境资源案件155件,审结155件,结案率100%。并向群众深化“生态是国计,又是民生,是今天,更是明天”的普法教育,营造“呵护和美家园、崇尚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氛围,辖区县涉碳案件不断减少,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借助厌讼耻讼习俗 加强纠纷全程调解
当地民间流传的古训、家训,体现了悠久深厚的地域和善文化。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深入村寨,收集、筛选出渗透地域和善文化的古训、家训和民谚350余条,运用于纠纷调解,劝导矛盾初起的双方早解心结、止讼止损,劝导纠纷多日的当事人互谅互让、息诉言和,调解成功率达92%。鉴于茶产业是当地主导型生态产业,法庭对涉茶纠纷开设“绿色通道”,就地受理、优先审理、快速解纷,妥善化解“雷山银球茶”涉茶商标权纠纷,保住国有资产不流失。
针对辖区传统村落众多实际,该庭设立了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法官工作站,推动雷山68个传统村落普设法官工作站,并成立司法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中心,形成传统村落保护“一站两中心”格局,延伸了服务触角。
台江县某村33户建房,未沿袭木质传统风格的规划要求,村落原貌遭到破坏。法庭向该村发出《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避免“边诉讼边破坏”和降低类案发生。
借助传统治理习俗 加强“榔规榔约”完善
实践中,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认识到:辖区上千年的区域稳定和谐发展,传统乡村治理架构功不可没,做好古为今用,让传统乡村治理文化与现代法治乡村建设能够深度耦合。
因一村民建房占用公共水渠导致排水量变小,邻居房屋被水浸泡,双方发生口角,甚至出手相向。法官先用法理分析答疑,继而与寨老一起,借用“榔规榔约”进行法情理劝导,促成双方友好解决。法庭和寨老又配合村委会,对公用设施和相邻资源使用,发动群众完善了“榔规榔约”。
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探索民族区域特色治理,通过守寨树下议榔、院坝掏心会、火塘议事会,引导群众制定自治章程、健全“榔规榔约”,构建公序良俗,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在办理熊某失火案中,法官发现当地“烧田坎”肥田及“烧马蜂”当美食的习惯,极易引发山火,即深入开展巡回审理和法治教育,告诫村民“管住嘴、管住手、管住火”,又帮该村完善山林防火和寨子消防“榔规榔约”,根治“烧田坎”“烧马蜂”。又以点带面,针对滥伐林木、非法捕捞、失火烧山、捕猎珍稀动物等行为,加强辖区普法宣传和公约完善。
近三年,该庭办理相邻、土地权属等纠纷109件,简易程序适用率100%,平均办案用时仅23天。
脚下有热土,胸中有担当,手上有亮点。
2021年至今,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发出了《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环境保护禁止令》《碳汇认购令》《古树救治令》等,创建“司法碳汇村民入股企业”新发展模式,以司法“含绿量”提升林业发展“含金量”,强化生态前端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推出“司法碳汇”生态补偿金直补林农新举措,林农变身“卖碳翁”,造林护林更热衷……同时,依托法庭经验,雷山法院发出《传统村落司法保护蓝皮书》、建立贵州省古树名木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创建贵州涉案野生动物放归救护机制、成立“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建成无诉讼示范村寨17个。
2023年,雷公山环境保护法庭获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