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文脉传承贯古今 红色热土起新韵

(上接第一版)

每一个文化符号,既是当地文脉的亮眼标签,也是引人探究的人文胜景。

正安城北40公里,尹道真务本堂。走进这里,能看见绿意诗韵,领略穿越千年的文学风骨:从“尊前贤、励后学”到“务本求实、敢为人先”,首开“南域文教先河”的尹珍创下了令后人尊崇的功绩。

桐梓岩灰洞遗址、正安尹道真务本堂、海龙屯、遵义会议会址、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行走遵义,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砖瓦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桐梓县发现了远古‘桐梓人’的遗址、化石,证明遵义所在的黔北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从夜郎文化到秦汉开始形成独特文化圈,展现了对巴蜀和楚湘文化的兼收并蓄。”遵义市文化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韦祎说。

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因村前乐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滩而得名,从乾隆年间至清末,先后走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文化名人。

从“东汉三贤”到“清三儒”,从尹道真务本堂到海龙屯,跨越千年的历史无声述说着遵义璨如星河的历史故事和文脉传承。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新时代的遵义,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地标、打造红色文化街区、积淀深厚文脉底蕴……这座城市更具文化气质和文化品质,文明之花开得正艳。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遵义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这是遵义会议会址的坐标。

一座楼,一棵树,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每年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实现赓续红色血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不远处的遵义市凤凰山伟大转折剧场,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出——《伟大转折》正在上演,让游客深切感受红色革命史诗的“信仰之美”。

“摸得着的水、看得见的惊险,让我深深体会到科技与剧情结合的穿透力。”来自湖南的游客李义深感震撼,沉浸式演出营造出的强烈氛围感让他久久难以出戏。

红色基因,早已根植在这座城市的血脉。

4月下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内,认真聆听红色宣讲员声情并茂解说红军故事;红军街上,唱红小分队激昂的红歌,24小时红色书屋、红色剪纸艺术、红色歌曲创作室等红色元素无处不在……

红,是这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的底色,渲染出更加朝气蓬勃的色彩,涌现出“当代愚公”黄大发、“排雷英雄”杜富国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展现出“遵道行义”的卓越风采。

“未来,遵义将在红色遗存的保护利用工程、红色精神的挖掘研究工程、红色文艺的精品创作工程、红色资源的文旅融合工程、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工程上不断下功夫,努力成为红色基因传承引领地。”遵义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袁云超说。

发展热土活力四射

赤水河畔,两山夹峙的“V”形赤水河谷带两旁,茅台、习酒等酒企呈现一派火热的氛围,浓郁悠长的酒香随风飘散。

“走进茅台镇,碧绿的赤水河穿镇而过,两岸古色古香的建筑高低错落。”奔着当地独特的酒文化而来,四川游客徐明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周末。

乌江以北,“一片叶子”也可以富一方百姓,湄潭茶农让外界一度羡慕:“去湄潭做一个幸福的农民。”

唐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盛赞遵义茶“其味极佳”。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环境正孕育一杯好茶: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06万亩,遵义红、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茶叶品牌深受市场青睐。

“黄小西吃晚饭!”一句话让“贵州文旅”热词出圈,赤水丹霞景区就是其中之一。

坐拥“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海龙屯两处遗产地,遵义正以“生态名片+历史名片”破题出圈,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这片热土正开出更绚烂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如今,遵义的酒、遵义的茶、遵义的米、遵义的辣椒、遵义的好山好水,成为一张张新名片,展现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 2024-04-2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3210.html 1 文脉传承贯古今 红色热土起新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