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王阳明”27°黔地标读书分享会

以阳明学回答时代之问

读书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书友现场提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陈江南 曹雯 赵珊珊 黄若佩 图/吴蔚

编者按

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正在实施包括“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在内的“四大文化工程”。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他在贵州悟道、体道和传道,创立“心学”影响深远,给贵州留下了很多宝贵历史财富。贵州深度挖掘阳明学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旗下的孔学堂书局出版的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阳明文库》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多角度、深层次挖掘阳明文化资源,高水准、全方位汇聚海内外阳明学研究成果,在阳明文化的文献保存、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价值丰厚,意义深远。

4月21日下午,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办,以“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王阳明”为主题的27°黔地标读书分享会,在贵州日报报刊社演播厅举行。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景海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会长曾振宇教授;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漆思教授;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龚晓康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张春香教授,分别从“圣人必可学而至”,个人成长实现“高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关乎生存意义、价值的自我实现”的学问;“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的实用“做事方法论”对现代人的启示等维度和读者进行分享交流。

27°黔地标读书会创办于2016年,是贵州日报报刊社文旅新闻部持续举办公益文化活动的交流平台,读书会不唯读书本之书,同时也关注文化现象和社会话题。创办至今,先后举办50多场线上线下活动。

景海峰 从圣人观的变迁看阳明文化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景海峰,从“圣人必可学而至”来追溯历史,谈及个人成长实现“高于现实”理想的可能性。

“中国人对‘圣’的理解和把握,构成了我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面向,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景海峰说,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的观点以及他的学说,对几百年来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也照亮了无数今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读书会上,景海峰引经据典,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观”的演变发展历程,将王阳明的“圣人必可学而至”的思想链接在这一历史线索中,详细阐述了其背后所关联的深厚渊源,从儒学史的角度剖析“圣”的变迁。

“所谓‘圣’,按照先秦时代的文献理解,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改变认知的过程。”景海峰说,最早我们说的“圣”一般承担着沟通天人的职责,这和中国传统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联系在一起,带有原始宗教或者巫史的色彩;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这些东西有了一定的反思,所以在《论语》中有句话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儒家学派的出现弘扬了一种人文的精神,让我们从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中走了出来,构筑新的天人观,开创了后来具有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的‘圣’文化,中国人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在景海峰看来,王阳明以“圣人必可学而至”向世人证明了个人成长层面实现“高于现实”的理想,这是非常有可能的。“王阳明认为没有天生的圣人,圣人也是通过学习和修为而成的,比如最早的先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他们创业垂统,对部族繁荣和国家统一建立了丰功伟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尔成为‘圣’。之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像孔子、孟子等先贤亦被称为‘圣’,就更多是从文化创造的意义着眼的。这个线索传承下来,到宋代有了明确的道统观,何为圣人进一步清晰化,这与明朝时所倡导的价值内核是一以贯之的。”

500多年来,由王阳明所创立的阳明心学被一代又一代人孜孜追寻、细细体悟,即使放到当代依旧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景海峰谈到,王阳明开启了关于“圣”的新理解,其不是通“天人”的问题,也不是只崇拜历史偶像的问题,而是回到现实的人自身,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生命塑造的问题,是一个道德自我完善、道德人格培养的问题,打开了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就是下化为每一个人都可学可至的境界,这实际上形成了后来我们所讲的“圣人观”中的一个主题。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良知是知、情、意“三位一体”的,也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真诚恻怛之心本性的体现,阳明思想中所流露出的自信、自立、自主的精神,反映了对“真己”的全副身心的追寻和对自我生命的信赖,由此也演化成阳明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满街都是圣人”。

对此,景海峰认为阳明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能在几百年内传遍整个东亚社会,跟其圣人观的普泛化色彩大有关系,他不是从人和神的关系来塑造圣,讲神圣性,也不是只着眼于少数人,比如贵族阶层、士人精英等,而是看待所有的人,面对普通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神圣性不断下移的过程,圣人的意义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普遍性。

“尽管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与过去不同,但从文明类型来讲,它仍然是一个世俗化的时期,我们要考虑在平常凡俗生活当中寻求意义,获得崇高感,甚至怎么体现‘神圣性’。”景海峰说,阳明“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哲理,对我们当下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启发和激励意义,都能在日常的努力中去成就自我,每个人都可以秉承这种信念,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和成长。

曾振宇 具有启蒙色彩的阳明之孝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会长曾振宇教授认为王阳明的思想具有启蒙性,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一直都具有启蒙精神。

“王阳明的启蒙将天理从客观外在,拉回‘我心’,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在分享会现场,曾振宇将王阳明的重要哲学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与“孝论”结合在一起来谈。

曾振宇谈到,“孝”是中国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孔子从伦理学层面为行孝设立了一个道德基础“敬”。传承孔子孝道的曾子接踵而起,提出“忠爱以敬”的孝亲原则。从《孝经》开始,历代学者就尝试从宇宙论或者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人为何行孝”。到了王阳明,其独辟蹊径,从天理良知高度论证经验世界中的行孝如何可能,也即“为何行孝”,以知行合一范导“如何行孝”,使得儒家孝论由此跃上焕然一新的理论高峰。

具体来说,首先具有内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曾振宇表示以“孝”解释良知的这一接转过程,是对上述问题比较切近人情的回答。《传习录》载:“见父自然知孝”,以“孝”诠释良知的普遍必然性——人自呱呱坠地开始,得到的第一份爱源自父母;子女长大成人,献出的第一份爱也是回馈父母。王阳明继而认为,“孝”是良知发见“最真切笃厚”之处,人人皆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借助“孝”证明良知属于放之四海而普遍存在的本体。

如果说良知是孝道的本源,那么“知行合一”是孝行的实践原则。王阳明以“知行合一”范导孝行,认为知孝与行孝属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向度,彼此不存在先后时间差。除此之外,王阳明还经常以孝为例阐释“知行合一”真谛。“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这是王阳明晚年“知行合一”最经典的表述。

其中,“耻”是唤醒良知的情感装置,良知借助“耻”而复苏在时间上存在个体差异。曾振宇表示,王阳明的孝观念具有“自然”与“深爱”特质,孝发自本源性的“深爱”情感,而不单纯是伦理与道德的应然而然。王阳明之“孝”实质上是一种超越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局限的审美境界意义上的观念,是具有启蒙色彩的。这也就回应了,很多日本学者都会谈到王阳明思想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意义。

漆思 立大志,以定力和智慧应对时代问题

“这是一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置身其间人心容易迷失。”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漆思教授以阳明先生的“立志”为切入,深度解读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与现代价值。

在漆思看来,贵州是一个伟大转折之地,也是一个修行成圣之地,阳明心学在此诞生有着某种“历史必然性”。“阳明先生到了贵州创立心学,对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谈到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王阳明?漆思认为,王阳明的心学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心性的觉悟与觉醒。“实际上,这是心性内在的自我觉醒。”用阳明先生的诗来说就是:“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21世纪的今天,是经济社会与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而站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交汇点上,重新审视并挖掘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这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备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阳明心学深刻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即生命,道德觉醒即生命觉醒”这一核心理念。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三字,蕴藏着深邃的生命智慧与洞见,其构建的心学体系对于当前全球文明危机与精神危机的诸多问题,具有疏导与化解的作用。

对于什么是“致良知”,漆思认为“知行合一”中的“知”即为“致良知”的“良知”。“致良知意味着人要修行。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我们不去‘致’的话,良知也难以自动地显现出来。所以我们接受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良知,也就是致良知。”

在漆思看来,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首论“知行合一”,即为“致良知”的方法论。致良知,要靠知行合一,要靠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知,知之明觉精察处即是行。

漆思谈到,龙场悟道的王阳明讲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修道之大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阳明先生临终时候的话语,“致良知”到了这个阶段,就达到超越的境界。“所以无论何时,心地都要向善,要保持内心光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我们要保持内心的从容,勇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从大本大源处立人,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和智慧来面对一切,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也就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读王阳明的原因。”漆思说。

龚晓康 读王阳明,“致良知”以发现“本心”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龚晓康教授认为,阳明学说是教人如何从“小我”中超越出来而走向“大我”,这种超越是通过“爱”来实现的。

龚晓康分享说,王阳明喜爱读书。在赣州的时候,他曾给侄子写了一封信说:“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尽管王阳明从小熟读诸子书籍,并立志成为圣贤。但他对于为学之方的选择实际上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

龚晓康认为,王阳明和当下人一样,也关注生活的意义问题,他虽然服膺朱熹“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的读书方法,但总觉得外在的知识和内心的觉受是割裂的。他在学习中还吸收了佛家、道家的许多思想,希望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困惑”。

对王阳明而言,人生的转机出现在贵州龙场,龙场悟道让他找到了答案。年谱记载说,王阳明悟道之机缘,在于他虽然放下得失荣辱,但生死一念尚未放下。终于在某一中夜,他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龚晓康说,王阳明说的“心之良知是谓圣”,“圣”指的就是良知,“圣人”不过就是体证“良知”的人。阳明认为,“良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造化的精灵。不是人拥有了“良知”,而是“良知”拥有了人。因此,王阳明反复强调:“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王阳明还区分了两重“自我”,一个是“大我”,一个是“小我”,前者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良知。

“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在龚晓康看来,语言只是基于主客对待的建构,而本心乃是超越主客对待者。所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不能拘泥于经典,而应先去明白自心。阳明龙场所悟格物致知之旨,与经典所说正相吻合,故他得出结论,六经皆吾心之记籍,六经无非是对本心流行发用的记载,因此,“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对阳明来说,读书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读心”。如果读书有强记之心,或有欲速之心,或有炫耀之心,皆是心之不正,是要去掉的。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龚晓康说,这些年他发现自己读王阳明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认为,读书是要用心体贴涵养的。如果能对阳明所说有所契合,则自然有喜乐的产生。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而这能赋予生活以道德的意义,即从“小我”超脱走向“大我”,不仅自己要“致良知”,还要让所有人都去“致良知”。

龚晓康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是以“爱”为核心的。“爱”和“恨”刚好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恨”是把他者当作和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但“爱”却是要和他者融为一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爱”,那么我们人人都会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经典给我们提供了精神养分,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龚晓康认为,这个时代读阳明,就是去发现本心,去发现我们的良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走向“觉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回到本心?阅读《阳明文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张春香 让现代人找到一片精神的归宿地

景海峰教授诠释了从宗教性的“圣”到人文层面来理解“圣”,再到普通老百姓层面来理解“圣”这一转变过程。引起张春香的强烈共鸣,“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成为圣人。”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王阳明”27°黔地标读书分享会的主持人,贵州师范大学阳明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张春香教授谈到,阳明先生18岁拜见大儒娄谅时,对“圣人必可学而至”这一问题,双方达到了深度的契合。阳明先生讲的“学”是学什么?就是去私欲。阳明先生讲的“至”,就是达成目标,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成为圣人。这样人人都可成为圣人,也就不是困难了;这样,是不是我们个人成长就实现高于现实理想了;这样,无论我们身处何处境地,但我们心中有圣,能用圣人之心来善待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我们的生命肯定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去除了私欲的障碍,这就是良知的发现,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过程。”

读书会上,“孝”与“良知”让张春香深有感触:孝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深爱”情感,而不单纯是伦理道德意义的应该怎么做,更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尽责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行孝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发用,违背孝道,是有切肤之痛的。当情感的开关保持随时打开的状态时,这份孝道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呈现,而这也是良知的一种自然呈现。“今天我们学良知,读阳明,就是要知行合一。”

“纵观阳明先生一生,少年立志读书学圣贤,中、晚年用生命实践完成了他成为圣人的理想,为今天的我们建构起了一个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良知’体系。我很高兴看到,今天的学术界有一股潜流,理论探讨开始逐渐落实到身心的实践中来,这是一种真正的关于生命的哲学,也是阳明思想在生命里生根的关键所在。”张春香说。

“孔学堂书局《阳明文库》的出版,为我们建设一座融学术与通俗于一体、集古今智慧之大成的思想文化宝库。”张春香说,“首批书目的出版评价颇高,让我们期待第二批、第三批书目的出版。”

--> 2024-04-26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王阳明”27°黔地标读书分享会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3077.html 1 以阳明学回答时代之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