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省委高位谋划部署,强调要“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与高质量教育、高水平科研、产业发展和区域重点建设相结合”,“着力强弱项、补短板,压紧压实人才工作责任链条”。
连续十一年举办人才博览会,累计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6万余人。宁德时代、华为云全球总部、恒力集团、比亚迪、中石化、网易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以来,引进领军人才团队25个120人,高层次人才团队42个850人,急需紧缺人才2500余人。从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引进人才担任省内高校校长,人才“虹吸效应”逐步凸显。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将开展人才工作“软任务”变为“硬要求”,把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分解为可量化、易考核的指标,分别纳入党建工作成效考核和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采取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年终考核方式,及时跟进考核事项推进情况,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人才”成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
设立贵州“人才日”礼敬人才、颁发“贵州杰出人才奖”褒奖人才,发放高层次人才“优才卡”、建设人才公寓等优待人才……放眼黔贵大地,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已蔚然成风。
大力构建引才育才新格局
“术后饮食怎么样?是不是吃的清淡食物?”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心脏中心病房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陈会文,带着自己“传帮带”的医生团队正在查房,针对重点病例,与贵州本地医生逐一分析研讨。
陈会文是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健委优秀学科带头人、国家心血管病专业质控中心质控专家。2022年10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正式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陈会文通过“长期柔性引进”方式来到贵州担任该院副院长,带着8人医疗团队开展医疗帮扶。
“贵州对人才的渴求和诚意打动了我,人才公寓、人才补贴让人暖心,更重要的是量身搭建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所学所长能充分施展。我们要把先进医疗技术和科研成果留在这里,为贵州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医疗队。”陈会文说。
从高层次人才、科研人才到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从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各类人才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贵州持续在“外引”和“内培”上齐发力,做大做强人才基本盘。
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2023年2月,在省级层面制定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设置企业人才、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柔性人才5个人才项目,创新“平台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引才工作机制,建立引进重点人才编制“蓄水池”,设立贵州创业人才奖,以超常规举措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一年多来,引进66名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98名拔尖人才、228名优秀青年人才、668名创业人才、3名技能大师、25名优秀技能人才,引才数量质量均实现大幅提升。
持续抓好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基层基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整合省级人才遴选支持计划,探索“平台育才”“项目育才”“联合培养育才”等机制,整合全省资金、项目、政策,着力给予本土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综合性支持。
2023年,投入资金3380万元,遴选支持高层次人才160人。认真把关、择优选派25名优秀青年人才参加第20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到省外知名科研院所研修访学。
着力营造用才留才好环境
“我和同学分别从深圳、山东、河北来贵阳创业,吸引我们的首先是政策,同时也看好贵阳大数据发展市场前景。”贵州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勇在贵阳创业享受人才绿卡优惠和人才公寓,自己从“贵漂”变成了“贵定”。
“出台《贵阳贵安人才住房保障措施》,完善高级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人才保障房、筑梦驿站四个层级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已交付人才保障房2.38万套(间),筹集可优惠购买房源1.24万套。”贵阳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我省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人才政策“中梗阻”,不断健全人才评价、激励、使用、流动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分类实施职称制度改革,完成国家27个职称系列中25个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将职称评审权限全面下放至省直行业主管部门、市(州)和用人单位。
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在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市农科院等4家单位开展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交易额预计突破1亿元,发放成果转化贷款1700余万元。
完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人才到县及以下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发动全省1.8万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157万次,解决生产难题9.6万个。
构建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推动建成(在建)人才公寓和人才保障房5万余套,为来黔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建设“青年人才驿站”1200个;累计发放“优才卡”“人才服务绿卡”近1100张……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千方百计为人才解决困难问题,让各类人才在贵州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