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玉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佩佩
清晨7点,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高石坎林场,67岁的吴正春穿梭在翠绿林海中,开始了他一天的巡林工作。
吴正春没想到的是,自己守护了近半个世纪的林场,如今被划在了印江木黄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石家岭县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
据印江林业局专家组2020年调查数据,高石坎林场每亩地成材林木的经济价值在500至600元,甚至更高,再加上生态价值等多方面的综合测算,高石坎林场价值过亿。
“我现在身体还硬朗,虽然已退休,但还想把这一片林子义务守护下去。”吴正春说道。
1976年,19岁的吴正春被分配到高石坎林场工作后,便开启了他长达48年的护林之路。
上山伊始,林场只有幼林1000多亩,很多地方都是荒山秃岭。
“那时每天要栽5捆树苗,每捆大概100根左右。一年四季,没有一天空闲,下雪天都要去开挖荒地,备着来年植树用。手上的血泡变成了茧子,茧子又磨起血泡。”吴正春回忆。
“护林最艰难的是20世纪80年代。”吴正春说,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周围村寨的山头被毁林开荒殆尽,村民们为了讨生活,盯上了高石坎林场的木材。一些农户在夜深人静时,三五成群抢伐林木。
吴正春挽起右腿的裤脚,露出三四厘米长的伤疤:“这就是当时制止盗伐时,被村民木料砸伤的。”
春去秋来,寒暑更替。从1000亩到12000亩……48年间,吴正春亲眼见证了林场面积的逐年扩大。
48年来,以场为家,与树为伴。吴正春曾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全国村级优秀护林员、贵州省绿化奖章等多项殊荣。2006年,他接过高石坎林场场长这副重担。
如今,护林的主要任务从防盗变成了防火。
“林场里有500多座墓。”吴正春说,每年清明节前后,进山扫墓的人较多,怕引发山火,巡逻力度要加强。
吴正春骑着摩托车,穿梭于林场外围公路上巡山,几个来回下来也有30多公里。
上午10点半,没有吃早餐的吴正春已饥肠辘辘,匆匆赶回家煮一碗面,炒半碗野菜,蘸着辣椒酱,简单吃过午饭,稍作休息,又开始徒步在林场内巡查。
“林场没有发生过一次森林火灾!”这是吴正春引以为豪的护林成绩单。
记者跟随他的脚步,继续在林中穿梭。翠绿的松树、杉树在春风中摇曳,新绿点缀着旧绿,松涛阵阵,仿佛诉说着吴正春与这片森林48年来的不解之缘……
记者手记
林场深处的温暖
在采访过程中,吴正春几次掩面而泣。他本有选择离开的机会,但是他却选择坚守林场48年。
这48年间,收入微薄,却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过多的要求。吴正春让我清楚地懂得了放弃与坚守;学会了敬畏和勇敢,如同一棵把根扎得很深的树,感受到了这片林场深处的温暖。
据了解,全省19.21万名生态护林员,他们都和吴正春一样,默默守护着黔贵大地1106.16万公顷森林,为美丽贵州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