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摄影报道
4月12日午后,松桃自治县乌罗镇的山林深处,几位头戴草帽、脚踩胶鞋的技术员静静地守在一台长方形的物探主机旁,聚精会神地监视着设备电子屏上不断跳动的密度、电阻等数值变化。
趁着好天气,松桃新民锰矿普查项目的物探技术人员兵分多路,在项目区域紧锣密鼓地开展野外作业。
松桃新民锰矿普查项目,是2024年贵州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项目之一,项目目标是综合使用地质填图、水文地质调查、物探、深部钻探等找矿手段,寻找到有利成矿地带,为下一步项目详查提供科学依据,预计提交锰矿石推断资源量2000万吨左右。
锰矿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紧缺矿产资源。随着地表矿的开采殆尽,亟待实现深部找矿突破。
103地质大队党委委员、队长沈大兴介绍,今年全队续作、新开以及拟新开的项目已达10余个。其中,包括正在实施的松桃新民锰矿普查项目,不久前成功立项的松桃平江锰矿普查、松桃杨家寨锰矿普查等找矿突破项目。
作为国内锰矿找矿的“王牌地质队”之一,103地质大队是贵州地矿系统成立最早的综合性地勘单位,建队达70年。
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汞矿找矿,到在松桃率先发现中国著名大塘坡式锰矿,再到天柱县重晶石找矿成果,大队先后找到和评价了10多个大型矿床、20个中型、100余个小型矿床,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资源基础。
该大队发挥找锰矿的良好基础优势,不断加大对松桃自治县等地锰矿勘查区块的“攻深找盲”与“探边摸底”,推动在贵州铜仁地区找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助推铜仁成为国家锰矿资源战略安全供应核心区,重构国际和全球的锰矿资源格局。
近年来,以科技人才为支撑,103地质大队逐步实现了“平台+项目+人才+技术+找矿突破”的良性循环。
今年3月,103地质大队完成矿产资源数字化勘查开发数据中心建设。透过一张电子立体三维空间结构图,即可快速厘清矿体和各地层间的具体关系。
“85后”博士谢小峰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找矿专业毕业后来到贵州工作,先后参与贵州铜仁松桃锰矿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项目、松桃自治县高地锰矿普查、勘探等重大项目,经过10余年历练,成长为103地质大队地勘院总工程师、副院长。
“80后”高级工程师高建平硕士毕业后,离开江苏老家来到贵州工作。以他为代表的大队水文地质人才团队,除参与矿山水文地质勘查外,还拓展了地下水、矿泉水、地热勘查等其他资源勘查工作,并参与锰矿地下水污染治理等工作,助力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
在一代代地质人的传承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员成长为大队找矿的骨干力量。
当前,锰矿大多隐伏在地下1000米至1500米,甚至更深,进一步加大了找矿的难度。该大队正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着力攻克制约找矿关键技术,在世界级黔东锰矿资源富集区,依托新类型锰矿成矿理论和隐伏新类型锰矿找矿勘查技术体系,及时转化应用成果,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加快矿产勘查与大数据融合,实施好“精确探矿”,力争实现新的找矿突破和锰矿资源提级增储。
记者手记
地下矿藏“寻宝人”
数亿年的沧海桑田和地质变迁,使贵州成为国际地质学界公认的“沉积王国”。埋藏于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下矿藏,是大自然对人类最美的馈赠。为了揭开这些地下矿藏的“神秘面纱”,省地矿局今年共计14支地质队、1010名技术人员全力投入省级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这些地质找矿人甘与大山融为一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勘探地下宝藏,通过物探、化探、遥感、浅表钻探、深部钻探、数字勘查等技术综合应用,强化“攻深找盲”,探寻地球深部的奥秘,努力摸清黔贵大地下沉睡的“宝藏”,为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