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杜琰 王键

贵州拥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彩的民族节庆到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技术,从古老的民族音乐舞蹈到传统的农耕文化,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贵州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也是维系社会和谐、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多维度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其对社会、经济乃至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深远影响。

一是非遗保护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丰富的非遗资源,如苗族刺绣、侗族大歌等,其保护和传承有助于强化民族文化自信。二是非遗保护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贵州的非遗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通过非遗的保护和展示,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三是非遗保护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将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等经济形态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非遗的社会影响,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以贵州的苗族银饰为例,通过开发与非遗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手工艺品,不仅使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非遗保护是推动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非遗不应仅仅被视为历史文化的遗产,更应当被看作是活生生的文化实践,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文化创新。通过对非遗的现代诠释和创新性利用,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赋予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的内涵和任务,贵州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仅着眼于传统的保护和传承,还积极探索非遗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夯实非遗保护基础。我省针对非遗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起全面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包括成立专责机构负责非遗保护工作,明确非遗保护的法律地位及相关责任主体,为非遗项目的识别、申报、保护及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培育与强化传承人队伍,促进非遗生生不息。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打造工作坊,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并且,将非遗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未来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力量。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拓非遗数字化保护新途径。积极应用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传播,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提升非遗展示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范围,使非遗保护与传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四是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保护,通过志愿服务、文化节庆、展览展示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度。同时,探索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创新。

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采用科技手段创新非遗传承模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确保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为建设富有活力和文化魅力的社会贡献独特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127〕阶段性成果)

--> 2024-04-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22869.html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enpproperty-->